AI导读:

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监管新规和行业分化加剧的双重挑战,掀起增资热潮。同时,存量市场竞争加剧,不良率上升成为部分公司业绩下滑的诱因。行业进入稳中求进阶段,预计2025年将继续保持这一态势。

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迎来了关键性的一年。一方面,行业迎来了两项重要的监管新规,促使多家消金公司掀起增资热潮。另一方面,在消费金融存量市场的竞争中,机构间的分化现象日益加剧。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流量红利消失、利率持续下降、获客成本上升及资产质量压力,行业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消金公司通过加速处置不良资产以自救。行业转折点到来之际,多家机构开始调整策略,不再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客群结构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稳定性以及运营成本的控制。因此,“稳”成为了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的关键词,并将延续至2025年。

增资热潮持续涌动

2024年,消金公司间增资热潮迭起。截至年末,南银法巴消金、海尔消金、长银五八消金等多家公司的增资计划已获批准。不仅增资规模庞大,增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涵盖股东现金出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未分配利润转增等多种形式。

注册资本的增加,主要是为了顺应监管新规的要求。2024年,业内普遍认为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是《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发布。该办法提高了消金公司的准入门槛,规定注册资本应不低于10亿元,并强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进一步完善了消费金融机构的定位。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已有部分消金公司成功迈过10亿元门槛,但仍有7家公司尚未达标。

此外,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也将资本管理纳入评级体系,赋予其15%的权重,仅次于风险管理的25%。评级结果将直接影响消金公司的业务范围,促使公司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以满足监管要求。

增资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不仅提高了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还为公司提供了更多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从而扩大业务规模。

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分化

除了资金补充外,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从业绩表现来看,头部公司的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与腰部和尾部公司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纵观2024年上半年各消费金融机构的财报数据,总资产超过600亿元、营业收入超过35亿元的机构仅有6家,整体呈现收缩态势。尽管招联、马上消费、兴业消金等行业巨头依然稳坐前列,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中银消金甚至出现亏损。尾部数家消金公司的业绩也面临较大压力。

不良率的上升成为部分消金公司业绩下滑的诱因。随着消费金融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一些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而放宽贷款准入标准,导致风险上升。因此,从资产质量来看,行业分化现象也愈发明显。

为了自救,2024年已有不少机构通过挂牌转让方式加速处置不良资产。据统计,年内已有17家消金公司对外挂牌转让不良资产,整体呈现出高频、量大、价低等特点。

稳中求进成行业共识

“稳”成为了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的关键词,并将延续至2025年。多家消金公司表示,在业务规划上,将不断提升治理水平,专注消费金融主业,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自主风控能力建设。

例如,蚂蚁消金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公司业务发展整体呈现出稳中求进的态势。中邮消费金融也提到,在存量竞争特征凸显的背景下,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走自营产品建设道路,并将风险控制作为业务发展的底线。中原消费金融则提出了2025年的战略目标,即贷款余额相较于2024年底要实现10%—15%左右的增长幅度。

展望2025年,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合作机构管理将成为未来的监管重点。持牌消金公司应围绕政策倡导方向,将自身资源禀赋与促进消费水平提升相结合,为推动消费高质量增长注入新动能。同时,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部分公司有望通过精准风控和降低运营成本来提高竞争力,重塑贷后模式。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