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产业升级新路径
AI导读:
广东已拥有6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全国居首。这些创新中心通过市场化模式,推动产业高地成为创新高地,为广东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决定在广州、深圳分别组建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与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至此,广东已拥有6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位居全国之首;此外,全省还建成了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覆盖了12个地市及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当前我国制造业的战略布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领域全国仅布局一家,且以“企业+联盟”为标志的创新模式尤为显著。这一模式在广东最早可追溯至2014年,TCL等龙头企业携手高校、科研院所,率先成立了印刷显示领域的首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共同出资成立了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聚华”),实现了行业内企业间以资本为纽带的公共研发开放平台。
随着工信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的发布,鼓励构建各类产业技术联盟,聚华也成功“变身”为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早已屡见不鲜地采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模式。然而,如何推动产业创新模式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一直是广东面临的难题。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成立,正是对这一难题的重要探索。
在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各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多源自优势产业领域,通过资源整合,吸附全国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高地成为创新高地。市场化模式又解除了资金后顾之忧,逐渐培育出可持续的“造血”能力。这一体系不仅是广东在制造业领域的重要探索,更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组织下,浙江大学等高校、TCL等企业共同研发了全球首款结合量子点和有机发光优势的混合结构喷墨打印31英寸4K H-QLED样机,展示了新型显示产业的未来元素。这一成果背后,是产业链上下游多环节产业联盟的创新驱动力。中心既协调各成员单位合作,又提供评估和中试验证,推动研发成果向面板厂商转移落地。在万余平方米的G4.5印刷技术研发及中试平台,每年约有20—30个项目完成中试,印刷有机发光显示/量子点发光显示(OLED/QLED)等技术相继取得突破。
制造业创新中心不仅促成跨单位“联手”,还打破了创新的“地域”壁垒。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综合全国各地资源,推动其在广东汇合。如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便联动了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的百家成员单位。此外,创新中心还吸引了国内外高端人才,形成了人才共享机制,并与世界顶尖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引导其融入本地生态链。这些创新中心还能针对地区产业链弱势环节落地项目、孵化企业,助推区域产业集群“强链补链”、发展壮大。
在生物医药领域,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成立仅4年就积累了超20项新药管线,并获得临床批件(IND)。这一成就既源于全产业链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也离不开稳健的资金支撑。中心依托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泛联动专业投资机构,成为所孵化企业的主要投资者。通过严格的评估筛选、多管线并进等方式,中心推动项目快速转化,灵活满足投资者需求,提高投资回报率。项目转化后,又为中心带来资金回流,减轻财务压力。近年来,广东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列入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高端创新能力虽仍相对薄弱,但资金加持更为关键。日前,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也正式由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牵头组建。
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市场化模式正被越来越多制造业创新中心采用。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股东、市场化运营收入三部分。如深圳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上述三部分来源分别占比75%、12%及13%,通过战略直投还获得超20倍回报。这一多元结构使中心在“输血”的同时,也实现自主“造血”,创新不再是单纯的“烧钱”环节,而是直接带来“看得见”的收益。
(文章来源:21财闻汇)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