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新规全面实施,ST或*ST企业脱星摘帽成市场焦点
AI导读:
2025年1月1日,退市新规全面实施,市场担忧ST或*ST企业将退市。但数据显示,近年来成功脱星摘帽的上市公司数量可观。企业脱星摘帽源于经营状况改善、盈利能力提高等,退市标准和监管要求趋严,但仍有整改空间。
2025年1月1日,新“国九条”配套措施中的退市新规正式全面实施,结束了其过渡期。市场普遍担忧,被标记为ST或*ST的上市公司可能会面临退市的风险。
然而,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综合采访与梳理,退市并非ST或*ST企业的必然结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成功脱星摘帽的上市公司数量可观。2024年及2023年,均有49家上市公司实现了脱星摘帽,而在2022年,这一数字更是高达75家。
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脱星摘帽,主要得益于其经营状况的改善、盈利能力的提高以及内部控制的加强。此类企业的成功整改,不仅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激励了其他上市公司加强自身管理和治理,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企业脱星摘帽的常见原因包括基本面逐步稳定、生产经营状况恢复、内部控制缺陷整改完成以及审计报告非标意见所提问题的消除。同时,部分企业如洲际油气、ST步步高等,得益于重整计划的推进,也成功走上了脱星摘帽之路。
随着退市新规的正式实施,被“挂星”的企业是否会退市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不少被*ST的企业正在或已经通过改善经营、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方式化解退市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挂星戴帽”分为ST和*ST两种。ST主要提示投资者关注公司规范运作、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风险,而被*ST则意味着公司存在一定退市风险,但仍有“摘星”可能。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30家*ST公司实现了向好发展,其中9家由*ST变为ST,21家则直接实现了完全脱星摘帽。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看来,被ST或*ST的企业并非必然退市,而是可能通过整改逐步脱星摘帽。此类企业一般包括基本面良好但受短期因素影响的企业、短期完成业务整改的企业以及加强自我整改以脱离退市条件的企业。
随着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逐步完善,监管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退市标准也更加严格。这不仅提高了对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合规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导致一些财务状况不佳、存在合规问题的上市公司难以通过不正当手段达到脱星摘帽的标准。
然而,尽管上市公司“脱星摘帽”难度有所加大,但仍然存在整改空间。被ST或*ST公司仍然有希望通过改善财务经营状况、提高治理能力、健全内控机制等措施,重获市场认可。
田轩认为,此类企业脱星摘帽对市场具有积极引导意义,能够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市场的长期投资和稳定健康发展。同时,针对ST或*ST的上市公司,一些新特点正在呈现,如上市公司持续监管要求更高、相关交易行为监管更规范,以及加大了对于创新型企业的监管支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