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便利操作再升级,增量资金加速入场
AI导读:
新的增量资金正在涌入市场,与互换便利(SFISF)的持续推进密切相关。央行和证监会扩大参与机构范围,第二次操作金额达到550亿元,中标费率为10bp。多项政策同步发布,降低机构成本,扩大业务覆盖面和灵活性,为市场带来更多持续性“活水”。
新的增量资金正在涌入市场,这一动态与互换便利(SFISF)的持续推进密切相关。2024年12月31日,央行宣布将进行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同时证监会也扩大了参与机构的范围,新增20家机构。仅仅两天后,2025年1月2日,央行根据机构需求启动了第二次操作,并完成招标,操作金额达到550亿元,中标费率为10bp,共20家机构参与投标。
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顺利启动并完成招标,标志着互换便利操作正式迈入实质阶段。自2024年10月18日央行和证监会联合启动互换便利操作以来,不到三个月内,已实现了首次操作的500亿元规模,并全部落地投放,有效维护了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
与首次操作相比,第二次操作在额度和参与机构上均有所增加。额度方面,第二次操作金额达到550亿元,超过首次;机构方面,在首批20家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分类评价、合规风控等条件增选了20家机构,形成40家备选机构池。其中,多家上市券商已发布参与互换便利业务的公告。
这些机构通过差异化、市场化的投放方式,促进了市场的稳定。例如,国泰君安证券再度中标第二批互换便利操作,中标额度大幅超过前次,并表示将充分利用互换便利工具,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作出贡献。东吴证券等新获批参与业务的机构也表示将加快推进业务落地。
在互换便利操作落地过程中,监管机构不断优化机制安排,提升操作效率,降低机构成本。后续将持续跟踪评估实施情况,结合市场运行情况调整政策工具使用频率和投放节奏。此外,政策端的效果在首次操作过程中已有所显现,相关券商、基金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安排,根据市场情况稳步融资建仓。
截至目前,能参与互换便利的备选机构池内已达到40家机构,且均为行业头部机构或资本实力较强的公司,总资产规模占比接近行业的70%。这些机构通过集中、大额投资低波红利股票以及发挥择时和组合投资专业能力等方式,为市场引入稳定资金,积极发挥稳市功效。
在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落地期间,还有多项政策同步发布,进一步带来“红利”作用。包括质押品范围进一步扩大、互换便利费率下降以及中国结算特批为互换便利质押登记降费等措施,这些措施降低了参与机构成本,有利于吸引更多新机构加入,扩大业务覆盖面和灵活性。
长远来看,互换便利工具为市场提供了额外的流动性支持,增强了市场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资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保险公司等长期资金而言,其入市意愿得到进一步激发,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