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医控股再次冲击IPO,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身份亮相
AI导读:
微医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上市,定位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以“数字健共体”模式突破To G业务。面临业务规模较小、亏损状态等挑战,多次业务转型后,微医控股能否成功上市备受关注。
蓝鲸新闻1月2日讯(记者屠俊)2024年12月31日,微医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微医控股”)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上市,招银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这并非微医首次冲击IPO,早在2021年4月,微医就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因上市聆讯迟迟未至,招股书在同年10月失效,上市计划搁浅。
时隔三年,微医控股再次发起IPO冲刺,并调整业务定位,将自身打造为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以“数字健共体”模式突破To G业务。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按2023年收入计算,微医控股是中国最大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然而,微医仍面临业务规模较小、目前处于亏损状态、AI医疗服务赛道发展初期等多重挑战。
微医自2010年3月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业务转型。起初,微医以挂号网身份亮相,为医院提供就医流程优化服务,收入来源主要为广告收入,包括竞价排名。然而,2015年北京卫计委叫停了公立医院与商业公司合作预约挂号业务,微医的商业模式遭遇挑战。随后,微医转型升级,成立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推出在线问诊等业务,探索多元化业务。
截至目前,微医已连接全国近8000家医院,注册医生数达30万,拥有34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9家已打通医保支付。2021年4月,微医曾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未获成功。三年后,微医再次发起IPO冲刺,其业务模式已发生显著变化。
客户来源方面,微医持续经营业务的客户主要包括当地公共医疗保险基金、企业及个人客户。近年来,微医业务重心转向To G业务,即“数字健共体”业务,该业务为其贡献了较大营收。从业务构成上看,微医控股主要包括AI医疗服务和数字医疗平台两大板块。其中,AI医疗服务通过健共体提供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云药房及增值服务。
微医与天津市政府合作成立的健共体已成为其To G业务的典范。微医基于AI技术为健共体开发了数字医疗基础设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医保直接结算、线上线下慢病管理及线上药房服务。然而,To G业务并非易事,微医在招股书中坦言,若未能按预算产生盈余,将需向基层合作医疗机构偿付亏绌。
此外,微医目前营收对大客户的依赖程度较高。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其五大客户分别占持续经营业务总收入的5.6%、9.6%、22.2%及58.7%,最大客户分别占1.5%、2.9%、19.0%及56.8%。
在营收方面,微医控股与已上市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相比,规模较小。财报显示,京东健康2023年全年营收达535.3亿元,阿里健康2023财年总营收为267.63亿元,平安健康2023年营收为46.7亿元。而微医控股2021年至2023年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和18.63亿元,三年合计亏损约75亿元。
然而,2024年上半年,微医收入达到1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其中来自AI医疗服务的收入达14.4亿元,占比近八成。期内亏损为4.3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68亿元有所减少。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医疗主要盈利模式仍为医药电商,微医目前模式较为纯粹,虽然AI具有业务独特性,但体量较小,且AI医疗服务赛道仍处于早期阶段,增长轨迹具有挑战性。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