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配置生变:红利资产与可转债策略成焦点
AI导读:
伴随10年期国债利率跌破1.7%,2025年债基产品配置节奏正在变化,银行和保险等机构配置步伐放缓,红利资产策略和可转债策略成为产品管理人重点挖掘的收益增厚点。
伴随10年期国债利率跌破1.7%,2025年债基产品的配置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机构客户,尤其是银行和保险的配置步伐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放缓,而红利资产策略与可转债策略则成为产品管理人竞相挖掘的收益增长点。
近期,债券利率迅速下行,从2024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10年期国债活跃券利率累计下滑43个基点,30年期国债活跃券利率也下降了36个基点。由于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机构普遍调低了对2025年的利率预测,预期利率底部将位于1.5%至1.6%之间。然而,长债的快速下行也引发了机构配置策略的调整,特别是从资产负债匹配的角度看,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倒挂加剧,可能导致配置机构减少增配。百亿债券私募洛肯国际正密切关注资金面、监管动态及降准预期的兑现情况。
按照以往惯例,市场将进入多空博弈阶段。资金面、监管态度和降准能否兑现将主导新年前后债券市场的走势,进而影响机构的止盈行为和时点的选择。国盛证券分析师杨业伟指出,从负债端来看,银行资产负债的倒挂可能短期内制约利率下行。目前,银行在发行高成本存单的同时,却增配了利率低于存单的债券。过去5周,银行存单净融资规模达到1.54万亿元,远超2023年同期的2106亿元。当前1年AAA存单利率为1.60%,高于7年以内的国债收益率,与10年国债利率相差无几,导致银行增配国债难以覆盖存单成本。同时,资金价格R007与存单倒挂现象持续。在融资成本与资产收益倒挂的情况下,银行并未缩表,而是继续扩张金融资产规模。这可能与年底的规模诉求有关,但随着2025年后这种诉求减弱,银行的配债步伐可能会放缓。
另一方面,由于国债利率下行,“债牛”行情使得高股息股票成为债券的替代品。险资等机构配置压力加大,投资者对红利资产的关注度显著上升,红利相关ETF资金流入明显,港股中的红利资产也备受青睐。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中证红利指数上涨了3.52%。截至2024年12月26日,全市场红利主题ETF规模整体增长了267.82亿元,九成以上的产品规模均呈现正增长。在港股红利ETF中,金融行业权重占比高的港股央企红利ETF年度涨幅达到37.37%,基金份额在12月增加了5亿多份,最新规模达到17.45亿元。
华商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张永志认为,随着债券市场绝对收益率的下降,2025年债市的收益空间或将收窄。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下,他对债券市场仍持乐观态度,但预计收益会逐步下降。张永志表示,随着市场进入低利率环境,从海外经验来看,权益类资产的表现相对更具优势。短期来看,债券收益率或许还有下行空间,当前收益率尚可;但从长期来看,在低利率环境下,债券为投资者带来收益的能力可能有限。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适度超配权益类资产。
中金公司分析指出,过去三年,利率环境对红利策略的支持已在资产价格上有所体现。随着市场风险偏好的上升,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特别是将目光投向了股票的红利部分。特别是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1.7%,而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跌破1%,这引发了投资者对股息率的重新评估。
此外,可转债有望成为机构增厚收益的切入点。主打债券类的万柏基金合伙人、投资总监陈勇认为,在低利率环境下,2025年股债有望实现双赢,可转债则能两头受益。一方面,从转债估值来看,目前转债市场溢价率中位数为24%,处于历史47%的分位数水平,当前估值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从股性角度来看,转债最新隐含波动率约为25%,处于较低水平,相较于正股约40%的波动率,转债期权价值明显被低估。后续来看,正股或维持当前的高波动状态,转债期权价值或将进一步修复提升。而从债性角度来看,随着10年期国债利率首次跌破2%,可转债的债底得到显著提升,配置价值凸显。2025年国债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间,可转债也将随之受益。
当前转债市场呈现稀缺性,净供给减少。2024年转债市场存量规模自2017年以来首次出现收缩,规模净减少近1200亿元。2024年转债仅新增39只,合计规模349亿元,较2023年的141只、1433亿元大幅下降。此外,大盘转债到期和转股规模显著增加,2024年转债退出的规模约1600亿元,相较前两年有所增加。万柏基金认为,展望2025年,从目前备案情况来看,供给收缩的趋势仍将延续。另一方面,随着债券利率的持续下行和股票市场的回暖,投资者对转债的投资需求大幅提高,新增资金不断涌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