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时代命题。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纷纷表示,需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深度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4年,科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预示着2025年产业变革的蓄势待发。面对这一历史节点,如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打通创新链至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使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

岁末年初,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企业负责人及专家学者。他们普遍认为,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消除障碍;以产业化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填补空白;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攻克难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泰和新材董事长宋西全坦言:“在全球率先开发技术,除了技术研发本身,还需考虑下游应用。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我们来说是新的挑战。”这一困惑也是众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康宁指出,科技创新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求。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产业变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变得更为紧迫。2024年,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步伐加快。2025年,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已成为上市公司的迫切需求。

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分享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成功案例,如化学反应方案筛选和催化实验,大幅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效率。

此外,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也在快速崛起,同样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联想控股董事长宁旻强调:“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创新带动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实现融合发展。”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尤为关键。宋西全表示,泰和新材坚持创新驱动,未来要更多考虑技术的落地应用,通过深度融合锻造新质生产力。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徐康宁认为,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仍存在堵点,需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紧密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指出,制度创新是关键。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综合排名虽高,但在制度创新方面仍有待提升,需让相关法律法规更加有效落地,推动创新专业化、职业化、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

近年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体制机制探索一直在进行。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杭州市富阳区合作成立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构建硬科技专业孵化器。

杭州光机所所长齐红基分享了科技成果转化心得,强调筛选项目时不仅要考虑科技成果水平,还要关注应用场景、应用领域痛点及团队投入程度。

齐红基还以自身经历为例,指出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从实验室科研到产业化需转变观念。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90.9万件,占比超七成,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徐康宁建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凝练科技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培养科技人才。

丸美生物董事长孙怀庆分享了公司“双百”战略,即内部100名专职工程师与外部超100名专家学者共同推动创新,构建五位一体的研发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创新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资本市场的支持。联想控股董事长宁旻总结了高科技人才创业面临的“三缺”难题,并提出联想之星通过风险投资和CEO特训班等方式助力科技创业者。

科创板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2024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进一步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为科创板的改革指明方向。

“科创板八条”各项举措落实工作稳步推进,尤其在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优化发行承销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例如,科创板新上市的多家公司均具备核心技术,致力于打破海外垄断。同时,科创板还推动了多起产业并购,交易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助力相关公司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