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枢纽通航能力再创新高,科技引领内河航运未来
AI导读:
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三峡船闸与升船机运行效率显著提升,科技应用助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闸门开合间,长江三峡的通航能力再创新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揭晓了2024年的辉煌成绩: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稳居1.5亿吨以上。其中,三峡船闸运行超过10000闸次,承载了1.54亿吨的货物;三峡升船机则以4700余厢次的运行,实现了5.1%的同比增长。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通过强化自主创新,为三峡枢纽的通航效率注入了强劲动力,使“黄金水道”的效益更加显著。
通航能力逐年攀升
三峡枢纽,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关键枢纽,其通航建筑物由三峡船闸与三峡升船机共同构成。大型船舶需通过三峡五级船闸逐级过坝,如同爬楼梯;而小型船舶则可通过垂直升船机快速过坝,犹如乘坐电梯。
2024年5月8日,满载大豆的“创新5”轮从宁波舟山港出发,通过三峡船闸直达重庆。这不仅标志着万吨江海船首次实现沿海至重庆的直达,更彰显了三峡通航能力的提升。
在国庆节前夕,三峡升船机完成了其通航以来的第四次停航检修。如今,一艘3000吨的客轮利用升船机过坝仅需40分钟,时间大幅缩短。
通过技术革新和工艺优化,如快速排水充水工艺、核心控制系统自主可控改造等,三峡枢纽的通航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船舶在巨型“楼梯”和空中“电梯”的助力下,快速、便捷地穿越三峡大坝。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负责人表示,2024年,三峡枢纽共保障了2600万余吨重点民生物资的便捷过坝,三峡升船机旅客量也首次突破50万人次。
科技引领通航未来
走进三峡通航指挥中心,数据大屏实时展示着573公里联动控制水域的船舶动态。通过鼠标轻点,即可掌握任何一艘船舶的信息。
数据背后,是民生的关切和民心的凝聚。如今,船舶过闸已变得简单高效。船长李昌柱对“三峡通航e站”和船载北斗终端的便捷过闸方式赞不绝口。
在三峡枢纽,科技的应用无处不在。实施“虚拟闸室”技术、人字门系列技术改造、5G、北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融合应用,实现了船舶过闸全过程的全要素自动化采集。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还自主研发了多功能液压试验台、自主爬行钢丝绳检测机器人等新装备,为三峡升船机的停机检修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加强风险防控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内河航运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