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岁末年初,银行理财行业掀起“自购潮”,多家理财公司自掏腰包购买旗下产品,向市场传递信心。但权益类产品波动性高,投资者需谨慎。同时,理财公司需加强投资者教育,明确风险等级。

 □ 大河财立方评论员徐兵

  岁末年初之际,国内银行理财行业再度迎来“自购潮”。从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到多家知名理财公司,纷纷自掏腰包购买自家理财产品。这一举动不仅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更成为投资者热议的话题。事实上,银行理财公司自购旗下产品已不是首次,但在当前权益市场复苏的背景下再次涌现,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值得深入探讨。

  银行理财公司自购旗下产品,实质上是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随着资管新规的深入实施,银行理财正逐步从“保本保收益”的传统模式向“净值化管理”转型。然而,这一转型带来的打破刚性兑付的变化,使得部分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信心有所动摇。此时,理财公司通过自购行为,不仅展示了其对产品价值和投资前景的信心,更旨在稳定投资者情绪,提振市场信心。

  从最新数据来看,权益市场整体呈现修复态势,权益类和混合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权益市场展现出更加明显的向好趋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市场仍处于相对低位,这为理财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布局机会。

  相较于以往的“固定收益为王”策略,当前理财公司正逐步加大对权益类和含权类产品的投放力度。通过自购行为,理财公司不仅向外界展示了其坚定的信心,还进一步丰富了资产配置策略。然而,这一行为也提醒投资者,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波动性较高,投资需谨慎。

  尽管多家理财公司纷纷加入自购行列,但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理财并非存款,产品存在风险,这是资管新规实施后市场一直强调的核心理念。因此,投资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理财公司需帮助投资者深入理解产品说明书,明确投资范围和风险等级,避免盲目跟风或受市场情绪影响。

  此外,虽然自购行为能够传递信心,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市场波动风险始终存在,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科学配置资产,避免因短期市场波动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理财工具的作用。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