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广东已拥有6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企业+联盟”的创新模式,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这些创新中心不仅吸引高端人才流入,还实现跨地域协同配合,针对地区产业链弱势环节落地项目、孵化企业,助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同时,采用市场化模式实现自主造血,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撑。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决定在广州、深圳分别组建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与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至此,广东省已拥有6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领跑全国;同时,全省已建成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覆盖12个地市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当前我国制造业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每个领域全国仅布局一家,以“企业+联盟”的创新模式为标志。在广东,这种创新模式始于2014年,由TCL等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了全国首个印刷显示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共同出资成立了公共开放平台——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随后,工信部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鼓励构建各类产业技术联盟,聚华也成功“变身”为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在制造业大省广东,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模式已屡见不鲜,而制造业创新中心正是推动产业创新模式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探索。

在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各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多来自优势产业领域,通过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高地成为创新高地。

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等机构的成立,为制造业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产业联盟实现跨单位、跨地域的协同配合。这些创新中心不仅协调各成员单位通力合作,还充当着承上启下的衔接点,为研发成果提供评估和中试验证,并推动其向面板厂商股东单位转移落地。

除了促成跨单位的“联手”,制造业创新中心还在打破创新的“地域”壁垒。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综合了全国各地的资源,并推动其在广东汇合。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为例,其创建的联盟能够联动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的百家成员单位。

这些创新中心不仅吸引了高端人才的流入,还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实现人才共享,并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这些创新中心还能针对地区产业链弱势环节落地项目、孵化企业,助推区域产业集群“强链补链”。

在生物医药领域,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通过VIC商业模式,推动项目快速转化,灵活满足投资者需求,提高投资回报率。同时,通过出让或授权项目权益、转让部分股份等方式,实现资金回流,为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撑。

近年来,广东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列入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但高端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因此,资金加持更为关键。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正是由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牵头组建的,这将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能力。

这种市场化模式正被越来越多制造业创新中心采用,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股东、市场化运营收入三部分。这种多元结构使创新中心在获得外界“输血”的同时,也能实现自主“造血”,创新不再单单是“烧钱”的环节,而是直接带来“看得见”的收益。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