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在2024年12月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和国债买卖两项工具释放了1.7万亿元中长期流动性,尽管MLF缩量续作,但整体资金面保持宽松。未来,新工具作用有望进一步凸显,央行将持续开展较大规模买断式逆回购,并适时降准降息。

央行在2024年12月通过两项工具释放了中长期流动性1.7万亿元。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央行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1.4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分别为3个月和6个月期限各7000亿元。此外,央行还在12月进行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3000亿元。

尽管当月MLF操作缩量续作,导致全月净回笼1.15万亿元,但综合国债买卖与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央行仍净投放中长期资金5500亿元。自四季度以来,央行每月的国债买卖与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总量均超过MLF到期量,确保了市场流动性充裕。

展望2025年,专家预测买断式逆回购与国债买卖等新工具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央行可能会持续开展大规模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而MLF续作则可能继续缩量。这些新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卖及MLF操作,均为央行在常规逆回购操作外投放的中长期资金。

自2024年9月和10月起,央行分别推出了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而MLF操作自下半年以来更加市场化,中标利率已不具备政策导向意义。在10月至12月期间,央行通过MLF操作分别净回笼了不同规模的资金,但同时也在公开市场净买入国债,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综合来看,央行在这三个月内均实现了中长期资金的净投放,且期限品种更为灵活。

往年年末,央行通常以加大MLF操作的方式供应流动性,但2024年央行在降准补充长期流动性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了买断式逆回购和7天期逆回购操作。这些操作不仅满足了机构跨年资金需求,还减轻了机构负债成本,并与金融业整治违规手工补息、同业活期存款自律等措施形成了一套“组合拳”。

自12月以来,资金面保持宽松态势,各期限资金供给都非常充裕。尽管MLF净回笼造成了中长期流动性缺口,但存单和资金利率均相对平稳。此外,央行在10至12月开展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都将在春节假期后到期,这将有助于熨平跨年及春节假期的资金面波动。

从操作期限看,此次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将分别于2025年3月下旬和6月下旬到期,能够完整跨越春节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春节前现金投放、缴税等规模都较大,历来存在较大的流动性缺口。此外,2025年1月还有大量MLF到期。

未来,资金面主要风险可能体现在春节现金需求季节性抬升、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节奏以及央行对债市的干预等方面。随着央行工具箱的进一步扩充,流动性投放渠道更加多样,工具操作也更为灵活。未来,央行可能会持续开展大规模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以替换MLF,并导致MLF余额持续下降。

2025年,我国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这一政策旨在支持经济增长、稳定市场预期、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并优化经济结构。尽管央行已明确在2025年“适时降准降息”,但考虑到目前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空间日益缩窄,新工具如买断式逆回购和国债买卖的作用有望进一步凸显。

新的一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央行已开展互换便利操作,并计划近期进行第二次操作,预计操作量不少于500亿元。未来,可以继续推进互换便利等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速落实,并完善现有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