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末,民政部披露2025年规划,将出台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核对办法,强化社会救助体系,并研究制定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推动低收入人口就业救助和产业帮扶。

2024年末,民政部披露了针对2025年的全新社会救助规划。据新华社12月30日报道,全国民政工作会议透露,2025年将出台低收入人口及家庭经济状况的认定与核对办法,旨在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体系。

除了制度的完善,社会救助正逐渐从单一的物质援助转向“物质+服务”的综合模式。为此,民政部计划在2025年研究制定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推动低收入人口的就业救助和产业帮扶。

关于低收入人口的界定,国家统计局早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中提到,月收入2000元以下被视为低收入群体。而针对2025年的新标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这将有助于精准扶持低收入困难群体,完善就业救助,并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

刘向东指出,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能有效缓解民众的困苦,帮助他们逐步走出困境。根据现有标准,低收入人口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防返贫监测对象等六类群体。目前,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覆盖8059万人,占总人口的5.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刘向东预测2025年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划定标准,从而更有效地识别并保障低收入人群。目前,低收入人口的保障主要来自医疗、教育、住房和服务类救助等方面,但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同样重要。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按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15元,而高收入组则高达95055元。刘向东强调,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要制定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通过就业救助和产业帮扶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还提到,将持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提升基层救助能力,促进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参与救助帮扶,优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推进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图片链接保留未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