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大模型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行业大模型密集发布,但算力、数据成为落地障碍。市场共识在于,大模型行业发展已转向精细化落地,场景应用呼唤商业价值,金融行业成为重要应用领域。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投入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随着大型模型步入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近期,众多行业巨头纷纷发布其专属大模型。2024年12月底,百川智能推出了全链路增强的金融大模型Baichuan4-Finance,与此同时,中关村科金也推出了助大模型平台2.0,更早之前,奇富科技已宣布将大模型引入小微金融场景,以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相较于巨头们在通用大模型领域的激烈竞争,特定场景下的行业大模型因其贴近实际应用而更受欢迎。一位金融科技公司高管透露,2024年,许多云厂商主动寻求合作,因为他们在业务一线,拥有真实的业务场景,能够直接构建大模型产品并获取用户反馈。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郑纬民教授指出,通用大模型的数量并不需要太多,全国有三四个就足够。他强调,大模型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应用,并构建完善的软件生态。

  技术投入的可持续性挑战

  算力、算法、数据是大模型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其中,算力和数据是当前企业间的主要壁垒。随着大模型规模的不断扩大,算力需求急剧增加,训练成本高昂,成为行业大模型落地的一大障碍。郑纬民教授以一家知名大模型创业公司为例,该公司追求更大的数据量、更大的模型和更长的上下文窗口,以提升输出效果,但这也带来了更高的推理负载和存储器超负荷的风险。

  数据方面,Epoch AI Research预测,到2026年,现有的高质量语言数据将无法满足AI模型训练的需求。Gartner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到2030年,合成数据将成为AI模型的主要训练数据来源。

  市场普遍认为,大模型行业已从快速发展阶段转向精细化落地阶段。郑纬民教授认为,大模型时代的特点是从单模态向多模态发展,并加速行业智能化升级。他预测,三类企业将在这一时代脱颖而出:研发大模型的企业、推动大模型应用落地的企业,以及支持大模型计算系统的企业。

  中关村科金总裁喻友平表示,市场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回归商业本质的实用工具。他强调,行业大模型必须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全链条的服务能力。

  场景应用与商业价值的融合

  随着央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实施,金融机构在推动AI落地上获得了强大动力。该方案强调了数字技术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方面的作用。

  恒生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公开披露的大模型项目中标总额达到20.75亿元,较2023年全年增长163%。其中,金融行业的大模型中标项目数量为66个,项目金额达1亿元。这表明,虽然金融行业在大模型应用中的绝对占比不高,但由于其对技术和安全的高标准,能够在此领域应用的大模型往往具备向其他领域迁移的能力。

  金融科技公司高管透露,公司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已明确将大模型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作为重点。奇富科技首席算法科学家费浩峻表示,对于大模型的成功,技术仅占40%的权重,而对业务场景的理解和深耕则达到60%。他强调,应用场景、数据飞轮、智能体是大模型产品的三个必要条件。

  喻友平认为,“平台+应用+服务”的模式是企业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路径。他指出,大模型平台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算力大小、模型响应速度以及应用构建能力上。在智能体应用构建中,场景模板是关键因素之一。

  喻友平进一步解释说,虽然方法论是通用的,但数据和行业场景并不通用。例如,保险销售和财富产品销售的外呼场景就不能通用,因为它们的流程不同。然而,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场景能力有可能实现迁移,尤其是在营销获客方面。只要将某个行业的垂直场景数据和知识提取出来,并注入相关行业大模型中,一旦模型训练完成,就可以在另一个领域继续使用,从而实现标准化。

  目前,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主要用途包括内部赋能以及客服、外呼、获客等业务环节。以智能营销场景的大模型外呼为例,中关村科金在某家装平台的活动营销中实现了3.5%的转化率,相比传统AI外呼大幅提升130%,与人工座席相比仅有17%的差距。在智能运营环节,大模型也实现了综合线索留资率提升19.8%等显著成效。

  费浩峻透露,公司已将AI能力和金融大模型集成到新的信贷业务系统Focuspro2.0中,该系统既能支持消费贷业务,也能支持小微金融业务,有效识别欺诈风险。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大模型在金融业务中使用后,初期效果良好,但随着迭代次数增加,效果出现不稳定。因此,需要深入一线与业务团队不断沟通,持续强化相关领域。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