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工具释放1.7万亿流动性,助力市场资金充裕
AI导读:
2024年12月,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和国债买卖操作释放1.7万亿元中长期流动性,保障市场流动性充裕。专家预测,2025年新工具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央行将持续开展大规模买断式逆回购,MLF将持续缩量续作。
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央行)通过两项金融工具释放了高达1.7万亿元的中长期流动性,以维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充裕。
具体而言,央行在该月实施了14000亿元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包括3个月和6个月两个期限,每个期限均为7000亿元。同时,央行还进行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达3000亿元。这两项操作共同为市场提供了1.7万亿元的中长期流动性。
尽管当月央行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呈现缩量续作,全月净回笼资金1.15万亿元,但综合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来看,央行仍实现了5500亿元的中长期资金净投放。自四季度以来,央行每月的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量均超过了MLF到期量,确保了市场流动性的充裕。
展望2025年,专家预测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卖等新工具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央行可能会继续开展大规模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同时MLF操作也将持续保持缩量续作。
央行新设货币政策工具——买断式逆回购和国债买卖操作,是在每日连续开展7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基础上,额外投放的中长期资金。这些新工具自2024年下半年落地以来,有效补充了市场流动性。同时,MLF操作自下半年以来更加市场化,中标利率已逐渐失去政策含义。
从10月至12月,央行通过MLF操作分别净回笼了890亿元、5500亿元和1.15万亿元资金;然而,通过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央行分别净买入国债2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并开展了5000亿元、8000亿元和1.4万亿元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综合来看,央行在这三个月内均实现了中长期资金的净投放,且资金期限品种更加灵活。
往年年末,央行通常会通过加大MLF操作来提供流动性。然而,在2024年,央行在降准补充长期流动性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了买断式逆回购和7天期逆回购操作。这些操作不仅满足了机构跨年资金需求,还降低了机构负债成本,与金融业整治违规手工补息、同业活期存款自律等措施共同形成了一套“组合拳”。
自12月以来,资金面保持宽松态势。银行间隔夜利率基本维持在1.5%以下,国有大行发行的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已降至不足1.7%,各期限资金供给均非常充裕。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尽管MLF净回笼形成了较大的中长期流动性缺口,但存单和资金利率均保持平稳。
从操作期限来看,此次央行开展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将分别于2025年3月下旬和6月下旬到期,这将有效跨越春节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实际上,央行在10月至12月开展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都将在春节假期后到期,这将有助于熨平跨年、春节假期的资金面波动。
春节前现金投放、缴税等规模较大,历来存在较大的流动性缺口。此外,根据Wind数据,2025年1月将有9950亿元MLF到期。明明认为,未来资金面主要面临三方面风险:一是春节临近导致现金需求季节性上升;二是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陆续落地,需关注发行节奏对流动性的影响;三是若利率持续快速下降,央行可能会通过收紧流动性来干预债市预期。
随着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进一步扩充,流动性投放渠道更加多样化,工具操作也更为从容。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未来央行将持续开展大规模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以替换MLF,MLF余额将持续下降,其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也将逐渐淡化。
展望2025年,我国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降准降息,以保持流动性充裕,并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在总量上更加积极地提供货币供应量以支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在价格上更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结构上更加注重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支持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尽管央行已明确在2025年“适时降准降息”,但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在政策加力的背景下,考虑到目前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距离5%的合意下限空间日益缩窄,“未来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卖等新工具的作用有望进一步凸显。”
新的一年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截至年末,首次500亿元规模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互换便利)操作已基本完成,市场反响良好。央行在12月31日发布公告称,将于近期开展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互换期限为1年,可视情况展期。据了解,第二次操作还将新增多家证券、基金公司及5家头部保险机构,预计操作量将不少于500亿元。
田利辉建议,2025年可以继续推进互换便利等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加速落实,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以债券、股票ETF等作为抵押品换取高质量流动性资产,从而提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扩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支持范围、简化申请流程、降低准入门槛等。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