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昌平区交通局发布通告,宣布将引入共享电单车试点运营,计划投放13000辆。市民体验发现车辆防风袖套保暖性不佳,头盔卫生待改善。专家指出,推行共享电单车面临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建议稳步有序推进,构建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运营模式。

12月27日,北京市昌平区交通局发布通告,宣布将引入共享电单车,计划投放13000辆,以替代部分共享单车。加上此前已在亦庄和通州试点的车辆,北京在共享电单车领域展现出不同于其他一线城市的开放态度。

尽管共享电单车在我国已有10年发展历程,但受线下运营、电池安全等问题影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度对其持谨慎态度。然而,随着低碳出行需求的增加,共享电单车重新获得业内人士和专家的关注与呼吁。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在亦庄某超市附近,共享电单车已成为不少市民短途出行的选择。但用户反映,车辆防风袖套保暖性不佳,头盔卫生状况有待改善。同时,骑行费用也相对较高,且存在调度费、头盔管理费等额外支出。

价格方面,共享电单车前15分钟收费2.5元,之后每5分钟1元。若停在非还车点或未按规定归还头盔,还需支付调度费或头盔管理费。

针对是否会扩大试点范围的问题,亦庄官方表示将结合试点运营情况和社会意见另行研究确定。目前,北京对于共享电单车的管理仍较为严格,官方试点范围仅限于亦庄、通州、昌平部分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官方试点的三家企业外,北京部分区域还存在其他品牌的共享电单车。这些车辆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车辆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慢行交通分会秘书长史未名建议市民不要使用违规投放的车辆。

专家指出,现阶段推行共享电单车的最大障碍是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共享电单车相对更绿色、集约,有利于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同时,不少城市的共享电单车盈利情况良好,增速较快。因此,政府应给予支持,并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的运营模式。

对于一线城市推广共享电单车,专家建议稳步有序推进,先小范围试点;构建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运营模式;强化行业管理,提供更多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大品牌的共享电单车图片来源:每经记者陈梦妤摄

图片来源:滴滴青桔小程序

深圳市宝安区街头的共享电单车图片来源:每经记者陈浩摄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