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昌平区交通局宣布启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试点项目,计划投放13000辆新车。此前亦庄和通州已试点,一线城市对共享电单车态度悄然变化。专家建议稳步有序推进,构建政府监管与企业运营相结合的模式。

12月27日,北京市昌平区交通局宣布启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试点项目,计划将部分共享单车替换为共享电单车,并投放13000辆新车。此前,亦庄和通州已率先试点,北京在共享电单车政策上展现出不同于其他一线城市的开放态度。

共享电单车在国内已有10年发展历程,但受运营和安全问题困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度对其持谨慎态度。然而,随着低碳出行需求增加,共享电单车重新获得关注。此次北京试点能否成为共享电单车“进城”的新起点?

记者在北京亦庄现场体验发现,共享电单车使用便捷,但存在头盔卫生和防风袖套保暖不足等问题。价格方面,前15分钟起步价2.5元,之后每5分钟1元,调度费和头盔管理费也需额外支付。

北京目前官方试点范围仅限于亦庄、通州、昌平部分区域,但未来是否会在全市推广尚不确定。官方表示将结合试点效果和社会意见进行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除官方试点企业外,北京部分区域还存在其他品牌共享电单车,这些车辆往往未经许可投放,存在安全隐患。专家建议市民不要使用违规车辆,并强调规范投放车辆的重要性。

共享电单车主要满足1~10公里短途出行需求,近年来随着政策放宽和市场需求增加,行业发展迅速。然而,一线城市推广共享电单车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等。专家建议稳步有序推进试点项目,构建政府监管与企业运营相结合的模式,并强化行业管理。

三大品牌的共享电单车图片来源:每经记者陈梦妤摄

图片来源:滴滴青桔小程序

深圳市宝安区街头的共享电单车图片来源:每经记者陈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