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末,民政部预告了2025年将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及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旨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动低收入人口就业救助和产业帮扶,提升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

2024年末,民政部预告了2025年的新动向。据新华社报道,12月30日召开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透露,2025年,民政部将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及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旨在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这一举措不仅限于完善制度框架,更标志着社会救助模式由单一物质援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模式的转变。为此,民政部将探索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强化低收入人口的就业救助和产业帮扶,推动其向更高质量的生活迈进。

回顾历史数据,国家统计局曾在《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中将月收入2000元以下群体定义为低收入群体。对于2025年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的变化及其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新标准的出台将更精准地扶持低收入困难群体,完善就业救助,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

据央视新闻援引民政部数据,目前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监测对象已达8059万人,占总人口的5.7%。今年以来,26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提高低保标准,预示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持续强化。

刘向东预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2025年低收入群体的划定标准将有所提升,以更准确地掌握全国低收入人群情况,实现精准保障。当前,低收入人口的保障主要涵盖医疗、教育、住房及服务类救助等方面,但提升收入水平同样关键。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15元,远低于高收入组的95055元。因此,刘向东强调,在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同时,需加大就业救助和产业帮扶力度,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还强调,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推动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提升基层社会救助能力,鼓励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参与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同时,优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推进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切实解决各类临时遇困人员的实际问题。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