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AI成为最热门话题,GDC和WAIC盛况空前。AI圈创业者更加年轻化,但行业也面临着不确定性和怀疑。在热潮中,探索确定性成为财经记者的任务。

  在回顾2024年工作时,我最为难忘的一刻发生在3月的GDC(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在上海徐汇滨江的广阔会场,面积达8.5万平方米,我趁着空闲时间去美食广场品尝章鱼小丸子,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位专注于AI应用层投资的VC投资人。

  他身着短袖,而我穿着毛衣,在闲聊中他分享了对AI行业的见解。他提到,自一年多前开始全力投入AI应用层投资以来,他深刻感受到AI发展的迅猛,许多项目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经历了多次迭代。

  2024年,AI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GDC从滴水湖迁到了徐汇滨江,参展商们感受到规格的提升,展馆内人山人海。到7月的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展馆甚至需要排队入场,人群在炎炎烈日下绕行,场面堪比过年时的景区。

  作为多次参加WAIC的记者,我发现今年的大会无疑是最热的一次。AI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投资人、创业者以及各行各业希望融入AI业务的人士都急切地想要了解AI带来的机会。

  在AI圈中,两个英文词频繁出现:PMF(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契合度)和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前者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们常常提到的,强调好的项目需要找到成功的商业模式。而后者则反映了整体情绪,无论是创业者、投资者还是大厂,都宁愿投入更多,也不愿错过AI的风口。

  许多在大厂工作的高管选择离职创业,投身AI领域。其中,阶跃星辰CEO姜大昕,前微软全球副总裁,对GPT带来的冲击感受深刻,他形容“整个世界在我身边呼啸而过,留下自己在风中凌乱”。对于从事AI或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者来说,生成式AI和大模型或许就是他们等待已久的风口。

  在今年的采访中,我明显感受到AI圈的创业者更加年轻化,90后甚至00后开始走到台前。例如,AI圈话题度较高的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和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稚晖君”都是1993年出生,Pika视频生成模型背后的95后创始人郭文景,以及波形智能创始人、1998年出生的博士姜昱辰,还有AIGC公司Tiamat的00后创始人青柑。

  这些年轻的创始人除了年轻,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学霸”,毕业于名校或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不同,AI圈的年轻创始人更专注于技术,而不太需要运营和销售的经验。真格基金合伙人刘元也提到,2024年真格基金所投资项目的创始人平均年龄是历年中最年轻的,80%都是90后,还有几个是00后。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可这次AI浪潮的重要性,但到年底时,另一种不确定性和怀疑的情绪也开始蔓延。OpenAI在过年期间发布的Sora曾带给所有人震撼,但现在AI圈已经平静了许多。GPT-5迟迟未出,大模型的进步速度似乎放缓,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变得遥远。

  在采访中,许多一线从业者表示,AI目前更多的是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但具体能多大程度提高效率、节省多少成本,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例如,AIGC艺术家们往往需要经过无数次反复对话和重新生成才能得到满意的作品。在我自己的工作中,也发现AI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例如在翻译和生成提纲时,AI有时会偷懒或生成无聊的问题。

  因此,至少在当下,2024年的AI还远远不够智能。行业虽然兴奋和热闹,但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和未知。对投资人来说,他们面临着是否要投资大模型、今天的AI应用是否真实或是一场泡沫等课题。而对于财经记者来说,我们的任务是在众多的不确定性中去探索某一个确定性,为读者提供价值。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