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工信部发布“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计划至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不少于20个试点城市,5G应用生态加速推进,资本市场对5G概念股兴趣浓厚。

5G应用广度持续拓宽,规模发展速度迅猛,正迎来全面“绽放”的新阶段。

工信部近期发布了《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至2027年,将“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全面提升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等五大方面能力,计划建设1万个5G工厂,并确立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城市。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解读指出,“5G+工业互联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纪元,尽管面临产业供给不足、综合应用成本偏高等挑战,但5G-A技术的快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融合以及工业5G独立专网的积极探索,为“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卿强调,“5G+工业互联网”不仅为5G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工业互联网的革新注入了关键力量。

5G应用生态的构建亦在加速推进,其产业链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涵盖了从芯片制造商到应用开发者等多个环节。目前,5G融合应用已赋能工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覆盖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67个,累计应用案例超过9.4万个,显著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五年来,中国5G网络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从全球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SA)网络规模商用,到前瞻布局载波聚合等技术的试验验证和商用落地,再到创造性开展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报告,2023年,中国5G移动生态系统创造了约800万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5.6万亿元,间接带动约14万亿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表示,5G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者,也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全球范围内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中国,5G融合应用的多种生态已初步形成,尽管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挑战,但随着市场的逐步拓展,5G在C端的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他建议市场各方在完善供给能力的同时,加速新终端的普及,如可穿戴设备等。

在资本市场,涉及5G概念的股票同样备受瞩目。据数据宝统计,A股市场中共有400只5G概念股,总市值达6.62万亿元。其中,中国电信、工业富联等7家公司的市值超过千亿元。今年以来,多家产业链龙头股频繁受到机构调研,如深南电路年内累计获调研78次,展现出市场对5G概念股的浓厚兴趣。

从业绩来看,过去三年及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的5G概念股有21只。其中,杭叉集团滚动市盈率为12.09倍,位居最低。该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建设了智能超级工厂,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5.73亿元,同比增长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