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工信部规划到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入实体经济。5G应用生态加速推进,覆盖多个行业领域。机构高频调研5G产业链龙头股,多只股票表现突出。

5G应用广度持续拓宽,规模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展现出蓬勃的“绽放”态势。

工信部规划:至2027年,将建成1万个5G工厂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5G+工业互联网”将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的关键行业,全面增强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及公共服务等五大能力,计划建设1万个5G工厂,并打造超过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城市。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在12月30日解读《实施方案》时指出,“5G+工业互联网”已步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尽管面临产业供给不足、综合应用成本偏高等挑战,但5G-A技术的快速落地、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融合以及工业5G独立专网的积极探索,为“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5G应用创新的热点领域。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卿表示,“5G+工业互联网”不仅为5G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工业互联网的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5G应用生态体系加速构建

5G产业链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涵盖了从芯片制造商到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应用开发者等多个环节。目前,5G融合应用已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领域展现其赋能作用,覆盖了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67个,累计应用案例超过9.4万个,显著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从全球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SA)网络规模商用,到前瞻布局载波聚合、5G轻量化、通感一体等技术的试验验证和商用落地,再到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提升5G网络质量,以及创造性推进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我国5G网络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的报告,2023年,中国以5G为代表的移动生态系统创造了约80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显示,5G商用五年来,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5.6万亿元,间接带动约14万亿元,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指出,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引领性技术,也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全球范围内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中国,5G融合应用的多种生态已初步形成,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规模化应用的挑战。随着行业市场的逐步拓展,5G在C端的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尹浩建议市场各方在持续优化供给能力的同时,加速可穿戴设备等新终端的普及,并加强数字内容供给体系和能力建设。

机构频繁调研5G产业链龙头股

据数据宝统计,A股市场涉及5G概念的股票达400只,截至12月30日收盘,这些概念股的合计A股市值达到6.62万亿元,其中7家公司的A股市值超过千亿元,包括中国电信、工业富联、立讯精密、中国联通、中兴通讯、中际旭创和中国移动。

今年以来,39只5G概念股获得机构12次以上的调研,相当于月均至少调研1次,多只产业链龙头股受到关注,如深南电路、顺络电子、沪电股份、捷捷微电、唯捷创芯等。其中,深南电路是机构调研最频繁的公司,年内累计获调研78次。公司在最新一期机构调研中表示,其PCB业务具备HDI工艺能力,主要应用于通信、数据中心、工控医疗、汽车电子等下游领域的中高端产品。此外,公司还具备包括WB、FC封装形式全覆盖的BT类封装基板量产能力。

从业绩角度看,过去三年(2021年至2023年)及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的5G概念股有21只。截至12月30日收盘,这些概念股中滚动市盈率低于30倍的有9只,包括杭叉集团、亨通光电、神州泰岳、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杭叉集团的滚动市盈率最低,为12.09倍。该公司主要从事叉车等工业车辆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建设了智能超级工厂。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15.73亿元,同比增长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