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船舶制造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技术创新、产能规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正加速向造船强国迈进。本文围绕船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绿色智能化发展及智能船舶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船舶制造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石,正引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近年来,我国造船业在技术革新与产能扩张上成效显著,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4年12月,中办、国办发布政策文件,明确推动船舶等运输工具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并推进智能航运等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本期,我们邀请专家深入探讨造船业的转型与升级。

  中国正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稳步迈进。从水力木船到钢铁船舶,再到巨型邮轮,造船技术的进步不仅提升了航行安全与运输效率,更促进了全球贸易与文明交流。历史沿革中,世界造船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日本、韩国,再到中国的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是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实现跨越发展的结果。目前,中国造船业规模已居世界首位,市场份额超过50%,并在高端装备建造与绿色智能化转型上取得显著进展。

  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成功交付了一批新型深远海大型风电安装船、浮式生产储卸油船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并在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深海勘探平台等大型、复杂、特种船舶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同时,通过与上下游产业协同,我国在船舶修理和改造业务上也形成了显著优势。

  绿色化智能化是造船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方向。我国造船企业积极研发环保船型设计与新能源应用技术,2024年上半年,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的71.7%。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的《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到2030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将基本建成。此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正推动我国船舶智能化设计、建造与运营的发展。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我国船舶工业紧跟绿色低碳发展大势,持续推进航运温室气体减排。通过发布相关标准规范、设立船舶排放控制区等措施,我国已构建起船舶碳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算体系基础。同时,我国自主研发了绿色节能型主力船型及一批绿色低碳船舶,如甲醇燃料发动机、氢燃料电池动力船等,并在全球大型LNG运输船市场份额中提升至35%。

  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同样迅速。近年来,我国在智能机舱、遥控驾驶、自主航行等技术应用上取得成果。随着智能船舶技术持续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我国船舶工业产业升级迎来新机遇。智能船舶通过人机协同,可有效降低航行安全风险,提升运输效率,并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在产业链布局上,我国造船业展现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我国能为造船业提供稳定的钢材供应。同时,在船舶配套行业领域取得显著进步,能生产各类船用设备,并通过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逐步降低对外依赖度。在下游环节,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庞大的海运船队规模。

  然而,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增加了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的不确定性。为提升本土化配套率,建议进一步完善构建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提升透明度和灵活性,并加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力度,引导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