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面临多重挑战与机遇
AI导读:
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全球融资事件频发,中国公司数量激增。然而,发展仍面临AI能力、硬件能力等关键技术难题,数据集成为刚需。同时,人形机器人赛道竞争激烈,价格战打响,但稳定性和成本等问题仍需解决。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备受全球科技界和产业界的瞩目。据最新数据,2024年1至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了6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人形机器人整机公司的数量从年初的31家迅速增长至80家,新品发布频率显著增加。
业内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仍需攻克AI能力、硬件能力等关键技术难题。AI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大规模、符合通用标准并经过验证的数据集,这已成为具身智能行业的迫切需求。近期,多个国家和地方共建的创新中心正积极推动数据集开源开放及标准统一。
人形机器人赛道竞争愈发激烈。近日,上海矩阵超智集成系统有限公司发布了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MATRIX-1,具备较高的行走速度和负重能力,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实现量产。同时,优理奇科技也发布了全新通用人形机器人Wanda 2.0,拥有超长臂展和强大负载能力,可支持连续工作16个小时。广汽集团则发布了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展示了精准的动作控制、导航定位与决策能力,未来有望应用于多个领域。
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的不断扩大,价格战也随之打响。宇树科技和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发布了价格亲民的Unitree G1和PM01人形机器人,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竞争。机构对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前景持乐观态度,预计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超过2000台,并有望在2025年实现显著增长。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指出,人形机器人存在稳定性、成本和能耗等问题,距离真正产业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也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面临硬件门槛高、软件算法难等“一高五难”问题。为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创新性发展,多个创新中心已挂牌成立,并致力于共性技术的突破。
在数据集方面,高质量、多样化的数据集对于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快速突破和落地应用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机器人所用的具身智能模型没有现成数据可以使用,因此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收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立了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并计划推出大规模的数据集。同时,多个创新中心和科研机构也在积极推出具有针对性的具身智能数据集,以满足复杂场景的训练需求。
此外,为了规范具身智能数据集的采集标准和质量,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还牵头立项了《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数据采集规范》行业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将有助于推动数据集的共享开源和复用性提升。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