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热潮背后的现实与挑战
AI导读:
人形机器人行业在2023年末迎来政策指引和上市里程碑,2024年初备受期待,但现实却与预期存在差距。行业面临商业化、量产等挑战,同时具身智能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2023年末,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两大里程碑事件: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首次将人形机器人作为独立行业给予政策指引;同年12月,国内首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成功在港股上市,市值一度突破千亿。2024年初,业界普遍预期人形机器人将迎来“高开高走”的一年。
今年3月,英伟达大会上,“AI教父”黄仁勋携九位人形机器人顶流亮相,引发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巨大反响。7月的上海WAIC上,世博展览馆门口展出的“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阵容,更是将这股热潮推向新高。
然而,现实却与预期存在差距。2024年末,美国AI巨头OpenAI重启解散四年的内部机器人开发团队,特斯拉也被传将于明年初发布第三代Optimus。但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早期“网红”波士顿动力却宣布裁员5%,涉及45名员工,涵盖所有部门,暴露出资金消耗过快、商业化压力巨大等问题。
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行业依然受到资本的热烈关注。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共发生69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110亿元,其中56起发生在中国,总金额超50亿元。然而,与AI领域相比,人形机器人融资仍显平淡。
在量产与商业化方面,人形机器人厂商纷纷瞄准“量产”一词,试图证明自身商业化前景。宇树科技、EX机器人等企业相继宣布实现量产或盈利,但量产标准与市场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人形机器人企业也开始放弃“通用人形机器人”标签,转向专业化、场景化改造。
关于人形机器人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有观点认为高价值环节可能在于背后的具身智能。英伟达、华为等企业正通过芯片、工具链等绑定生态伙伴,快速迭代大模型,加强生态伙伴依附,成为通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链主”。随着具身智能企业通过低成本获取多维数据,人形机器人企业如何把控场景与受众成为新的挑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