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3年末至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下快速发展,但商业化难题逐渐浮现。行业融资频发,但国内单轮融资金额与海外有差距。巨头入场导致资源分化,初创企业面临挑战。同时,人形机器人本体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引发关注。

2023年末,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了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人形机器人行业地位;同年12月,优必选成功在港股上市,市值一度突破千亿。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式步入快车道。

2024年初,行业内外普遍对人形机器人寄予厚望,英伟达大会上,AI教父黄仁勋携人形机器人顶流亮相,引发市场热议。然而,随着行业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浮现。上海WAIC上展出的人形机器人数量虽多,但行业现实却与预期存在差距。

年末,美国AI巨头OpenAI重启内部机器人开发团队,特斯拉也被传将发布第三代Optimus。然而,人形机器人行业先行者波士顿动力却意外宣布裁员5%,暴露出行业资金消耗快、商业化难题等现实问题。

资本方面,尽管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频发,总金额超110亿元,但国内单轮融资金额与海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与同样热门的AI领域相比,人形机器人融资显得相对平淡。行业门槛不高,玩家众多,导致初创企业融资空间有限。

面对巨头入场,初创企业面临资源分化、融资难度加大等挑战。然而,在行业现实撕裂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厂商仍纷纷尝试证明自身商业化前景,量产成为关键词。宇树科技、EX机器人等企业纷纷宣布量产计划,但量产标准与行业认知存在差异。

除了量产,人形机器人企业还尝试对机器人进行专业化、场景化改造,以适应不同工业制造场景。然而,即便进行了改造,人形机器人是否真正达到量产标准仍存争议。行业人士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需求不足,制造能力并非瓶颈。

此外,人形机器人行业还面临另一个命题:机器人本体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高价值环节在于背后的具身智能。英伟达、华为等企业纷纷布局具身智能领域,试图通过生态伙伴获取场景数据,打通场景逻辑,成为通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链主”。

随着具身智能企业通过低成本获取多维数据,人形机器人企业需要思考如何把控场景与受众,以应对未来挑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