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历史性拐点:欧洲车企困境与中国车企出海机遇
AI导读:
国内汽车业步入历史性拐点,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明年超燃油车。欧洲车企面临转型阵痛,中国车企出海欧洲迎来新机遇,包括技术输出、品牌合作等多种方式。
国内汽车业正步入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据多家权威投行与研究机构的预测,明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200万辆大关,这一数字将首次超越燃油车销量,较国家原定的2035年目标整整提前了十年。中国推进汽车电动化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然而,在汽车业这一百年老店的变革节点上,传统车企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转型的阵痛,更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季节”。近期,大众汽车与工会达成妥协协议,承诺不关闭德国本土工厂,但将实施一项重组计划,包括裁员3.5万人、削减73.4万辆汽车产能,并对数千名高管实施10%的降薪。
欧洲汽车业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停产、降薪、裁员、关厂、破产等现象频发,已成为近年来欧洲车企和零部件厂的常态。而明年,随着特朗普带着关税大棒重返白宫,以及欧盟实施更为严格的汽车碳排放新规,欧洲车企的困境或将进一步加剧。
面对这一困境,欧洲车企如何应对?中国车企出海欧洲又将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这些问题成为投资者和机构关注的焦点。
大众折衷方案的背后
今年9月,大众汽车曾宣布可能关闭部分德国工厂,引发轩然大波。在政府的施压和工会的强烈反对下,双方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艰难谈判,最终达成妥协。大众同意保留其在德国的全部10家工厂,但将实施重组计划,通过提前退休和自然减员的方式裁员3.5万人,并削减汽车产能。
尽管工会领导人将这份协议誉为“圣诞奇迹”,但大众集团的最大股东保时捷汽车控股却警告称,由于大众营收惨淡,其持有的大众股权价值将减计约200亿欧元。
专家指出,大众与工会达成的协议是一个折衷的方案,旨在在降本增效和企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然而,这一方案也反映出大众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欧洲汽车业的寒冬
大众汽车的困境只是欧洲汽车业寒冬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欧洲多家车企和零部件厂纷纷裁员关厂,以求度过寒冬。德国咨询公司Falkensteeg Holding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共有20家年收入超过1000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同比增长60%以上。
欧洲第二大车企斯特兰蒂斯、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德系零部件巨头舍弗勒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宣布裁员和关闭工厂的计划。汽车业的萎缩对更上游的钢铁、铝等原材料厂商也造成了巨大压力。
据德国智库伊弗经济研究所(ifo Institute)调查,由于订单减少,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商业情绪在11月急剧下降。奥纬咨询驻德国的全球汽车咨询主管Fabian Brandt表示,过去30年,德国汽车业风光无限,但如今超级周期即将结束。
欧洲车企的转型之路
面对电动化转型的压力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欧洲车企开始寻求转型之路。然而,转型并非易事。一方面,欧盟碳排放新规给车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电车销量放缓、新能源市场份额遭油车反噬也让车企陷入两难境地。
为了引导市场弃油从电,欧洲车企开始采取油车涨价、电车打折的策略。然而,这一策略并未能迅速扭转市场局势。欧洲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慢了几步,这自然影响了电车性能的表现。
专家指出,欧洲车企在燃油车时代的成功让他们难以抛弃过去的技术和产业积累。短时间内让这些车企转型自然非常沉重。而且欧洲还低估了电动化转型的速度和中国的竞争力。
中国车企出海的新机遇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和欧盟加征关税的贸易壁垒,不少欧洲车企选择了与中国车企牵手合作,弥补电动化转型的短板。斯特兰蒂斯与零跑的合作、大众投资小鹏等案例都被视为中欧车企合作的典范。
专家指出,现在欧洲车企转型就是“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在加大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也在加快和外部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这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在中欧电动汽车关税谈判取得新进展的背景下,中国车企出海欧洲的模式也在发生转变。从整车出口到技术输出、品牌合作等多种方式并举,中国车企正积极探索新的出海路径。
同时,欧洲车企的困境也为中国车企提供了收购欧洲本地品牌、快速打开市场的机会。通过输出技术、利用欧洲品牌的势能,中国车企可以更快地融入欧洲市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