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步入快车道,2025年或迎爆发期
AI导读: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政策红利、资本涌入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进入快车道。2025年或迎爆发期,多颗可回收火箭将密集首飞,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启动,市场价值衡量标准更清晰。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了历史与未来的交汇时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突破性进展。尽管发射次数未达年初预期,但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资本的加速涌入,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共同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年初,“商业航天”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后,北京、广东等多地政府相继出台支持政策,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资本市场,商业航天同样备受青睐,蓝箭航天、东方空间等多家民营火箭及卫星公司成功完成新一轮融资。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商业航天正处于蓄势待发的阶段,各大企业正积极尝试垂直起降回收实验,旨在确保明年可回收火箭的首飞成功。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可回收火箭的密集首飞,这将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市场的爆发。
此外,千帆、国网等大型卫星互联网星座的组网工作也相继启动,为市场创造了规模化的需求。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全面启用,更是为中国商业航天在发射资源上提供了有力支持,满足了更多企业的发射需求。随着可回收火箭技术的不断突破,整个商业航天市场有望形成商业闭环,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技术创新方面,蓝箭航天等火箭企业正积极研发朱雀三号等新型火箭,旨在实现一子级的回收与复用,从而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今年,蓝箭航天已成功完成了多次垂直起降回收验证试验,为朱雀三号的首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航天事业的高风险特性决定了每次火箭发射都存在失败的可能。因此,如何定义失败以及如何应对失败,成为关系中国商业航天长远发展的重要议题。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商业航天需要更多耐心资本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市场以及监管的耐心。
随着2025年各家公司完成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首飞,外界在衡量企业价值时也有了更清晰的标准。业内人士预判,2025年不仅是中国商业航天迈向可回收时代的关键之年,也将是行业进入优胜劣汰阶段的转折点。那些可回收技术能力率先取得突破的企业,有望在这场星辰大海的竞赛中脱颖而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