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AI导读:
广东明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预测,未来通用大模型的数量和占比将逐渐减少,而行业大模型则会不断涌现。这一观点反映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的广泛共识。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正面临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重要命题。2024年初,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性布局,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一年的努力,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也连续5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面向2025年,广东明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战略不仅有力支撑了广东的“制造业当家”战略,也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找到科技与产业的最佳融合点成为关键。广东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7.6万家,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一批批科技领军企业如佳都科技、华为、优必选等正在全球范围内做出新兴产业的创新示范。
然而,广东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短板,如集成电路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为补齐这些短板,广东明确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作为核心策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并布局提质升级8个万亿元产业集群,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5个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还聚焦生物医药、商业航天、光芯片等高技术产业,密集出台产业发展新政,提出打造企业释放创新动能的新引擎。例如,在低空经济产业方面,广东不仅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还在场景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协同,为企业创新发展积蓄力量。
为实现创新成链,广东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广东正搭建具有大湾区特色的基础研究平台体系,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同时,广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广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效应逐渐显现。例如,由广东工业大学教授陈新牵头的微细阵列制造关键技术已在广东孵化了两家企业。此外,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震宇也表示,广东对技术产业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的团队在得到各方面支持后成立了产业化公司。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