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智能驾驶行业“车速”已确定,技术路线分歧待解
AI导读:
2024年智能驾驶行业迎来爆发式发展,中美企业竞相追逐,但技术路线分歧成为行业发展的“裂谷”。未来智能驾驶将改变出行方式,催生新商业模式,但需突破技术难题、法规限制等挑战。
2024年,智能驾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行业发展的“里程碑”。武汉萝卜快跑、特斯拉robotaxi等智能驾驶服务相继亮相,中美企业竞相追逐。速腾聚创、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企业抢滩上市,资本涌入,推动行业“爆发式发展”。
然而,路线分歧也成为行业发展的“裂谷”。特斯拉CEO马斯克力推纯视觉方案,国内车企则多采用激光雷达方案,中美智能驾驶产业似乎正走向不同道路。
展望2025年,智能驾驶行业“车速”已确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5年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智能驾驶将逐渐普及,成为汽车市场标配。
智能驾驶产业“上市大年”,多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为行业发展注入动力。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赴美上市,速腾聚创、地平线等港股上市,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各地政策也为智能驾驶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北京、深圳等城市推出多项政策,推动自动驾驶立法、示范区建设等,为行业发展“开绿灯”。
在资本和政策助推下,智能驾驶产业迎来大规模商业化落地。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55.7%,L2+级新车渗透率达11%。
未来,智能驾驶将改变出行方式,催生新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然而,技术路线分歧仍存,中美产业之争持续。纯视觉方案和融合感知方案各有优劣,单车智能和“车路云一体化”路线并存。
尽管终点尚不明确,但智能驾驶产业“脚下的路”共通。智能驾驶未来发展分为“hands off”、“eyes off”、“minds off”三大阶段,汽车行业有望在未来两到三年进入“hands off”阶段。
“大模型上车”成为行业共识路径,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领跑,小鹏、商汤科技等紧随其后。然而,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在芯片等核心环节存在短板,需突破技术难题、法规限制等挑战。
2025年,智能驾驶产业将继续高速增长,期待行业迈入新阶段,实现更广泛应用和更高水平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图片链接已保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