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执法“无事不扰”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AI导读:
生态环境部通过正面清单制度、技术帮扶与政策引导,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实现执法与服务双重提升。同时,推行容错机制,给予企业改正机会。未来,环境执法将全面升级,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更精准高效的执法。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在监督执法领域推行正面清单制度,致力于构建既严格又富有温度的环境执法体系。通过制定环境执法优化营商环境的规则,强化对企业技术帮扶与政策引导,旨在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实现执法与服务的双重提升。
“无事不扰”原则并非意味着监管放松,而是精准施策的体现。针对恶意违法行为,如弄虚作假、偷排偷放等,生态环境部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惩不贷。同时,对于信用良好、风险较低的企业,则加强帮扶与引导,助力其绿色发展。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部门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控非现场监管数据和排污许可数据库,向1.1万余家重点排污单位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推送了3.7万余条自动监测日均值超标预警信息,实现了对企业排污状况的实时监控和事前防范。
在容错机制方面,生态环境部同样展现出了人性化执法的一面。2024年全国共实施生态环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1万余件,免罚金额高达15.5亿元。这一举措旨在给予企业改正的机会,引导其自觉守法。同时,生态环境部还指导各地环境执法部门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将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原则上以非现场监管为主。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各地纳入正面清单企业已达5万余家,正面清单企业现场检查次数同比下降17%,为企业安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环境执法将迎来全面升级。生态环境部将大力推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式执法模式,强化全过程执法服务。同时,继续运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发现并推送违法问题线索,建设人工智能辅助执法的应用场景。此外,还将研究拓展用电用能监控、工况视频监控等非现场执法手段,升级完善综合执法监管系统。通过科技赋能,环境执法将更加精准高效,对合规企业的打扰也将进一步减少。
“无事不扰”的环境执法理念是执法与服务相统一、守底线和促发展相结合的积极探索。这一理念的实施将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激发企业创新实干、绿色发展的活力。可以说,“无事不扰”的环境执法是实现多赢的重要举措。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