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在政策红利、资本加速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突破。预计2025年将迎来可回收火箭的密集首飞,成为商业航天爆发期的关键之年。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展现出蓬勃活力与重大突破。尽管发射次数未达年初预期,但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资本加速涌入以及技术创新不断,共同推动商业航天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年初,“商业航天”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北京、广东等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级市场方面,商业航天同样备受资本青睐,蓝箭航天、东方空间、天兵科技、深蓝航天、星际荣耀等民营火箭公司,以及垣信卫星、微纳星空等卫星公司均成功完成新一轮融资。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中国商业航天蓄势待发,正在积极尝试垂直起降回收实验,以期在2025年实现可回收火箭的首飞成功。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力箭二号等在内的多款可回收火箭,都将在明年迎来密集首飞。

2025年有望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爆发期的一年。特别是今年,千帆、国网等大型卫星互联网星座开始组网,为市场带来规模化需求。此外,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全面启用,也进一步扩容了发射资源,满足了更多企业的发射需求。

当前,几家头部火箭公司均拥有星座订单,火箭发射能力能否跟上星座部署节奏,将成为接下来的关键考验。只要明年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取得突破,解决火箭运力问题,整个商业航天市场将形成商业闭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今年8月和12月,千帆和国网两大“万星”星座相继开始组网。按照规划,千帆星座将在未来几年内发射数千颗卫星,国网星座则计划发射上万颗卫星。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下,星座部署有了明确的时间节奏。

低成本、大运力、高频率的火箭发射能力,是星座组网最迫切的需求。为此,中国商业航天围绕实现这些能力的发展方向,不断推进技术创新。蓝箭航天等火箭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以期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长远来看,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是解决运力问题的核心路径。今年,多家火箭企业都进行了垂直起降回收验证(VTVL)试验。其中,蓝箭航天成功完成了350米及10公里的VTVL试验,突破了火箭二次点火和位置偏差修正两大技术难点。

有了这些技术突破,蓝箭航天对于明年朱雀三号的首飞充满信心。据透露,朱雀三号预计进行三次发射,并争取在三发之内实现一子级的成功回收。

当然,航天事业的高风险特性决定了每次火箭发射都存在失败的可能。如何定义失败以及如何应对失败,是中国商业航天长远发展的重要议题。基石资本执行董事浦槟岩指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需要更多耐心资本的支持。

相较于美国NASA对SpaceX的支持,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在发展初期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较为受限,因此需要更多依托于创业投资基金获取资金。随着行业估值提升和资金需求放大,企业需要更多长期耐心资本的支持。

除了资本的耐心外,商业航天的发展还需要市场以及监管的耐心。戴政表示,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必须结合自己能承受的平衡点去做,不能过于冒险。浦槟岩也认为,在当前的产业发展阶段和资本市场环境下,不出错和出彩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2025年各家公司完成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首飞,外界在衡量企业价值时也有了更清晰的标准。业内人士预判,2025年不仅是中国商业航天迈向可回收时代的关键之年,也将是行业进入优胜劣汰阶段的转折点。

那些可回收技术能力率先取得突破的企业,有望在这场星辰大海的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