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科研实力崛起,琴澳合作打造跨境科创生态
AI导读:
澳门科研实力显著增强,论文数量大幅增长,科研质量指标领先。琴澳合作区构建活力科技创新生态,推动“澳门研发+横琴转化”模式,探索跨境产学研合作新范式,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澳门,这座以旅游闻名的城市,在科研领域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实力。
据Silver数据库统计,澳门2023年度发表的论文数量接近6900篇,与1999年的53篇相比,实现了约130倍的增长。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澳门的科研成果产出排名第四,仅次于广州、深圳和香港。而在科研质量指标(FWCI)领域,澳门的权重引用影响力指数平均值位居第二,仅次于香港。
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行政委员会主席谢永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澳门科技产业的企业体量虽小,但通过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合作区”)的产业协同发展,正逐步成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增长点。合作区已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囊括了30家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孕育了超过1万家科技型企业,其中澳资企业尤为亮眼。
截至今年11月,横琴已累计培育孵化澳门青年创业项目815个。这一过程中,“澳门研发+横琴转化”的科创合作新模式逐渐成型,成为带动澳门多元发展的新引擎,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合作区自成立以来,便承载着推动琴澳协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任。然而,澳门科创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难点,如缺乏大片、连片的产业空间来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以及澳门高校的科技成果难以在澳门转化落地等问题。为此,合作区紧密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核心任务,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澳门高等院校四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葡科技交流中心等多个平台在横琴设立分部或分中心,为澳门发展科创产业留足空间。此外,澳门大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校区(简称“澳大新校区”)计划于2028年8月投入使用,预计可容纳1万名学生,这将是澳门与内地合作发展机制、体制、政策上的一次创新突破。
通过琴澳产学研联合资助项目、澳门高校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措施,叠加两地在科研数据等跨境便利,可构建“澳门研发+横琴转化”的一体化创新格局。这一创新链条的构建,正推动大学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例如,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安恒博士表示,澳门的研究人员在中药领域积累较多,但之前澳门的产业比较单一,药厂也比较少。如果让澳门的研究人员在澳门完成研究,然后到横琴进行转化,机会就会非常多、市场会更广阔。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院长陈国凯表示,目前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与横琴口岸、澳门大学本部已经构建了15分钟跨境科研转化圈,在微电子集成电路、智慧城市物联网、中华医药/转化医学、先进材料等领域均有布局。未来,依托澳大新校区的建设,澳门大学将在合作区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布局科创转化平台,帮助建设合作区转化生态,打造30分钟跨境科研转化圈。
在琴澳产学研合作的浪潮中,联合实验室、项目制、技术转移转让等已成为跨境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以及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例如,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与珠海凌烟阁芯片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联合实验室,旨在利用凌烟阁丰富的芯片产业链资源平台,结合研究院的研发力量,共同建设数字健康应用研究平台、智慧城市应用研究平台等。
珠海一微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姜新桥也瞄准了澳门高校的前沿集成电路技术,选择将企业落地横琴。他表示,横琴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还为对接澳门高校、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提供了重要平台。目前,一微半导体在机器人专用芯片领域已积累近2000项知识产权。
随着琴澳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创新要素集聚共同构成了完善的科创生态系统。横琴的科技创新突出“应用和转化”,以澳门和横琴优势产业打造成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吸引全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来横琴和澳门转化应用,将横琴打造为国际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
琴澳科创互补性强,双城合作对大湾区发展至关重要。未来,随着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琴澳跨境产学研合作有望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探索更多元化的跨境产学研合作模式。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