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重拳出击IPO询价乱象,推动新股定价市场化
AI导读:
近日,上交所对券商、私募等机构在IPO网下询价中的不规范行为采取监管措施,旨在推动新股定价市场化。文章分析了询价违规现象频发的原因,并探讨了监管部门在优化制度、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方面的努力。
询价定价作为IPO流程中的核心环节,近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与严格管理。近日,上交所针对券商、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在IPO网下询价中的不规范行为,连续发布了两份监管措施决定书,指出询价流程不规范、报价缺乏充分依据等问题。
业内专家指出,新股定价的合理性不仅关乎各参与方的利益,更是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机构投资者作为新股询价的主要力量,应秉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审慎报价,确保报价经得起市场检验。
3月22日,上交所对红墙泰和基金、广发证券进行了监管警示,指出其内部研究报告撰写不规范、询价流程存在缺陷等问题。这并非孤例,近年来,监管部门已多次对机构在新股询价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投资者权益。
2024年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发行承销制度,强化新股发行询价定价配售各环节的监管,从严监管高定价超募现象,以提升中小投资者的获得感。
针对询价违规现象频发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方面,部分机构可能出于利益考虑,故意报出不合理价格;另一方面,询价机构对新股研究不足,缺乏完善的估值体系支撑其决策。此外,报价过程中的操作失误、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报价偏差。
为了推动新股询价定价回归价值发现本源,监管部门在查处违规行为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相关制度。近年来,一系列规则调整方案的出台,如完善高价剔除比例、取消定价突破“四数孰低值”时需延迟发行的要求等,旨在促进买卖双方均衡博弈,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
资深投行人士表示,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各方的充分博弈,未来新股发行定价将更加市场化、更趋合理。询价机构应转换行为路径,平衡好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诉求,推动市场化发行机制更有效发挥作用。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