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就业市场受疫情冲击,复苏之路艰难
AI导读:
欧元区就业市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大量流失就业岗位,政府采取“短时工作计划”稳定市场,但仍面临经济复苏和政府债务的双重压力,未来复苏之路艰难。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元区历经七年时间,成功创造了120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却使这些岗位大量流失。
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二季度就业人数环比下降2.8%,远超预期的1.7%。今年上半年,欧元区就业人数骤减490万,主要集中在实施严格疫情封禁措施的第二季度。截至第一季度末,欧盟共有约1.909亿就业人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教授赖雪仪指出,欧盟各国政府已通过提供就业补贴来稳定就业市场,这反映出政府正转变思路,希望更多地干预经济。但受限于欧盟相关条例,各国政府在控制政府债务方面仍持谨慎态度。尽管欧元区近期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与消费者信心指数均释放出积极信号,但欧洲劳动力市场能否回暖,还需视经济复苏和疫情复发情况而定。
欧元区失业率创1995年来最大增幅,但与美国相比,欧元区19国劳动力市场受疫情打击相对较轻。自2019年底以来,美国就业人数减少了1200万以上。荷兰银行欧元区高级经济学家科林认为,这得益于欧元区国家实施的“短时工作计划”。该计划最早由德国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提出,指员工和企业在协商后自愿减少工作时长,企业重新支付工资,政府补贴部分工资以减少企业成本。该计划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空闲问题,后被其他欧洲国家效仿。
今年4月起,欧洲各国政府重启“短时工作计划”。欧洲贸易联盟研究院(ETUI)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该就业补贴计划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覆盖了4500万个工作岗位,占劳动力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高峰时期,欧元区最大的四个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失业补贴计划涵盖了2600万人。
赖雪仪表示,欧洲各国政府在稳就业方面已竭尽全力。在其经济体制下,欧洲各国政府原本不希望国家过多干预企业岗位安排。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洲多国旨在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如法国、意大利等国已自愿或被迫开始更多企业私有化及放宽劳工条例,目前出台的补贴政策对其改革稍有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政府在提供就业补贴时也面临两难选择:既要阻止岗位流失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又要遏制政府债务不断增长。赖雪仪指出,根据欧盟相关规定,各国政府需遵守财政纪律,包括控制债务。尽管欧盟委员会曾提出暂时豁免成员国政府,但各国仍倾向于控制债务,未大手笔为企业兜底。此外,政府资源有限,只能投资到有效领域。如德国、法国一直在探讨减少每周工时以降低失业率。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各国政府采取的就业补贴计划多为几个月,并即将于9~10月到期。截至目前,尚未出台新的类似“短时工作计划”的补贴计划。欧洲中央银行预计,秋季到来时,参与短期就业计划或被临时裁员的人可能无法完全回到先前岗位,这将导致第三季度就业人数进一步下降,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彭博经济学家拉什认为,欧洲政府已在就业补贴上花费不少,希望经济快速复苏,被临时裁员的人重返岗位。但目前来看,临时裁员的人可能仍无法按时重返岗位,预计下半年大范围裁员的可能性增加。
截至目前,空客、汉莎等航空公司计划裁员1.6万人和2.2万人,戴姆勒、宝马、雷诺等汽车公司计划裁员3万人、6000人、4500人。对于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等南欧国家而言,旅游业是其经济支柱,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以上。这些国家政府近日表示,7~8月入境南欧的国际游客暴跌八至九成,旅游业、娱乐业的就业问题承压较重。
安联集团经济学家乌特曼尔表示,延长就业保护计划实施时间实际上是在搁置真正的就业问题。就业保护计划覆盖的所有就业岗位中的五分之一所在行业将面临重重困难,包括旅游业、交通业、零售业和娱乐业等。她认为,各国政府应积极制定其他针对行业的扶持计划,推动经济复苏,以提振就业市场。
有迹象表明,自5月以来,欧洲经济复苏速度超出预期。欧盟统计局8月14日表示,欧元区出口增长尽管比一年前同比降低10%,但在5月至6月之间增长了近三分之一。欧元区PMI显示,7月份整个欧元区制造业和消费业活动强劲反弹,激发了人们对欧元区第三季度工业产出反弹的信心。
赖雪仪认为,市场及消费者信心对欧元区劳动力市场非常关键。7月份欧元区PMI指数再次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回升,暂时释放了积极信号。然而,欧洲央行提醒,欧盟目前的失业情况可能会促使消费者增加储蓄,从而不利于欧盟整体经济复苏。赖雪仪也认为,近期一些欧洲国家疫情反弹,未来能否稳就业还需视疫情反弹情况。正值欧洲旅游旺季,如果重启经济和旅游市场未能给欧盟经济带来提振,未来想提振欧盟劳动力市场可能困难重重。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