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3年中国经济在复苏中承载期待与挑战,澎湃新闻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探讨2023年中国经济趋势、外贸、投资机会、消费及营商环境等问题,提出改革、扩大内需、技术进步投资等关键词。

2023年的中国经济在复苏中承载着期待,同时也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从31个省份陆续公布的2023年经济目标来看,多数地方对GDP增速目标进行了下调,而在部署重点工作时,普遍加大了扩内需、促消费的力度。

在2022年低基数的基础上,今年能否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速?在外需走弱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扩大内需?投资机会又在哪里?如何提振民营企业信心?针对这些问题,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2023年,改革是关键

张燕生表示,地方在设定GDP增速目标时较为谨慎,这反映了疫情对居民、企业、地方资产负债表造成的巨大损害,需要较长时间来修复。在此基础上,地方设定的增长率普遍在5%-6.5%,是因地制宜、比较合理的目标。他提到,增长率有两个值,一个是期望值,从第二个百年目标推算,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至少要达到7%,才能使疫情以来的四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另一个是预测值,即实际可能增长多少,这涉及到经济能否回到潜在GDP水平,目前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测值在5%-5.5%。

张燕生认为,实现较高增长率面临两大难点:一是全球经济形势严峻,IMF预测2023年将更艰难,约1/3的经济体会陷入萎缩;二是扩大内需面临挑战,外需缺口需要内需来弥补,但房地产投资增长乏力,扩内需的重点需要依靠扩消费。

他强调,2023年首先应是改革年,需要强调实践标准,推动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是推动改革的关键。同时,2023年也是大浪淘沙的一年,企业需要坚持奋进。

外贸:扩大出口,也要扩大进口

针对外贸走势,张燕生表示,2022年是中国外贸大起大落的一年,全年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7%,但逐月下降,外资企业进出口基本零增长,加工贸易增速不佳,说明外资不稳、台港澳企业不稳。外贸有新旧两条趋势线,新的趋势线如民营企业、一般贸易、新能源等发展不错,但旧趋势线的修复问题仍需关注。

他提到,外贸下行的压力基于全球化停滞、全球贸易投资减速、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等基本事实。因此,需要通过市场、企业、地方的力量推动新经济全球化前行,扩大内需战略,用市场的力量和自然的趋势来推动外贸增长,并大力发展跨境电商。

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也要扩大进口。张燕生认为,在全球外需急剧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出口要逆势上升,需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要考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统筹好外贸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投资机会:技术进步是亮点

针对未来的投资机会,张燕生指出,至少有7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中,与技术进步相关的领域是投资的亮点和快车道,新能源革命、绿色革命、数字革命等也是投资的重点。此外,与扩大内需、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领域、教育人才科技等也有大量投资机会。

他特别提到,技术进步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长率多年来都在10%以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研发强度已经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技术进步领域的投资将具有巨大的潜力。

促消费:提升三个指标是关键

张燕生认为,促进消费的关键是提升居民的信心和预期。他提到,过去三年影响消费的核心问题是居民资产负债状况受到严重损害,修复的第一步是正常化复工和开业。现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核心是信心和预期问题。

他建议,要出台直接促进消费的政策,如直接给予需要修复居民资产负债状况的老百姓资金支持。同时,从中长期看,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中等收入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当务之急。

营商环境:解决四个短板

针对民营企业信心缺失问题,张燕生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对稳定非公经济的影响是最大的。

他提到,民营企业有两大类,一种是创新型企业,另一种是套利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希望地方政府在创新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管理等方面创造条件。而政府则需要推动营商环境“2.0版”,重点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企业纳税所花时间和交易成本高、跨境贸易时间长、企业退出难等四个短板。

他强调,民营企业需要的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环境。现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六个高潮期,需要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从制度和法律上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这三项落地。

平台企业监管:立法、从严执法、透明度

针对平台企业的监管问题,张燕生表示,政府需要从全民利益的角度去管,坚持市场经济的常识规律和底层逻辑,坚持法治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他提到,监管平台企业需要立法、从严执法、由全球化的专业人员操盘、建立监管专业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机制以及坚持透明度要求。同时,主管和监管部门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共享,建立监管和被监管之间的伙伴关系。

他看好中国的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前景和潜力,认为未来需要扶持数字经济发展,从实际出发推动科技创新。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