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现状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2023年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拼经济,以及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的表现。通过分析1月金融数据,揭示了经济内在依然虚弱的真相,并提出货币政策需与其他政策精准跟进配套,共同提升经济内在的温度。
毫无疑问,2023年的主旋律是拼经济。春节的余韵未散,全国各地便纷纷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并设定了多数高于5%的经济增长目标,无一不在昭示:经济,是今年的绝对核心议题,其他所有主题皆需围绕其展开。
回顾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规划今年的宏观政策时,明确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需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则需精准有力。要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同步。
随着一月的落幕,相关经济数据已陆续揭晓。央行发布的1月金融数据尤为引人注目,印钞机的高效运转已是不争的事实。
1月金融数据的亮点在于其超预期的表现,不仅超越了市场预期,也远超过去三年的同期水平:
首先,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4.9万亿,同比多增9200亿,刷新单月历史新高,且远超预期的4.08万亿;
其次,社会融资规模新增5.98万亿,同比增速达9.4%,这一数字在历史上亦属第二高位;
再者,M2增速攀升至12.6%,较上月末提高0.8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更是高出2.8个百分点,创下自2016年5月以来的新高。
从数量上看,这三项数据无疑为开年第一个月的经济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货币政策的态度也显而易见:今年,支持经济增长将是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
然而,这一总量是否会引发经济过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印钞机轰鸣,通胀和经济过热的阴影便随之而至,随之而来的便是政策的调整与降温。但我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方向性的调整,印钞机的热度也不会轻易下降。原因在于,若仅从数量上分析,货币政策似乎略显激进;但若深入结构与细节,经济依然脆弱的真相便显露无遗:
例如,虽然新增贷款4.9万亿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企业贷款占比高达4.68万亿,同比多增1.32万亿,看似形势喜人。
但居民贷款方面却大相径庭,仅新增2572亿,同比少增高达5858亿,尤其是居民中长期贷款,1月新增2231亿,同比少增5193亿,这充分说明1月份的房地产市场依然疲软。尽管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备受争议,但事实就是,房地产若不稳,整体经济及消费便无从谈起。
再如,M2增速高达12.6%,除了信贷高增长的推动外,居民存款的大幅增加也是重要原因。1月新增存款6.87万亿,同比多增3.04万亿,其中居民存款在去年同期高增长的基础上依然多增7900亿。这种“越没钱越存钱”的现象,一方面反映出经济预期依然低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未恢复。
中医有“外热内寒”之说,意指外表看似热症,实则内里虚寒。当下的中国经济与货币政策便呈现出这种特征。金融数据表面看似强劲,但经济本身的内在活力依然不足。房地产、消费以及企业信心的修复仍需时日。因此,货币政策在保持一定力度的同时,也需看到房地产和消费依然虚弱,需其他政策精准跟进配套,共同提升经济内在的温度。
综上所述,各地今年全力拼经济的决心值得肯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症下药,不可盲目用力,需深入分析症状,精准施策。
(作者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