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证监会新任主席吴清表示将大幅提高IPO现场检查覆盖面,近3年IPO现场检查情况显示,99家被抽中企业中有57家终止审查,通关率仅为15.2%。IPO现场检查成为严把IPO审核关的重要手段,但IPO公司质量仍需关注。

继证监会发行司司长严伯进透露将大幅提高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比例后,新任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两会上亦明确表态,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的覆盖面将成倍增加,IPO现场检查由此成为IPO审核环节的热议话题。

近期,媒体披露了近3年IPO现场检查的详细情况。自2021年以来,监管层共进行了13轮现场检查,涉及99家企业,其中近六成企业因监管高压而终止IPO进程。截至目前,仅15家企业成功上市,通关率仅为15.2%。

具体来看,2021年至2024年,监管层分别进行了五轮、四轮、三轮和一轮现场检查,分别有46家、34家、17家和2家企业被抽中。在2021年至2023年的被抽中企业中,分别有33家、20家和4家企业终止审查,总计57家企业终止审查,占比高达57.58%。撤回比例较高的年份为2021年和2022年,撤否率分别为71.74%和58.82%。

从这些数据来看,吴清主席提到的现场检查覆盖面有限的问题确实存在,但15.2%的通关率也揭示了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先,IPO现场检查作为严把IPO审核关、提高IPO公司质量的重要手段,其震慑力显而易见。在最近3年中,尽管现场检查覆盖面有限,但已有57家企业终止审查,其中54家主动撤回,这凸显了现场检查的威力。

其次,15.2%的通关率也反映出IPO公司质量不容乐观,“带病闯关”现象并非个例。随着新股发行提速,IPO排队企业数量激增,但其中不少企业存在侥幸心理,面对现场检查便“一查就撤”。在2021年以来被抽中的99家公司中,有54家公司“一查就撤”,这显示出这些公司的质量堪忧。

再者,那些未经过现场检查而成功过会甚至上市的公司,其质量也存疑。上市后出现业绩变脸的公司,大多是未经现场检查的。因此,未来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应更倾向于选择经过现场检查的公司。

此外,15.2%的通关率还表明,要落实“申报即担责”的监管要求,撤单公司也应成为检查的主要对象。撤单公司往往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对撤单公司也应进行追责,以实现全方位的监管。

最后,IPO现场检查作为严把IPO审核关的有效手段,其力度应进一步加大。正如吴清主席所强调的,要成倍地大幅提高现场检查的覆盖面。通过提高现场检查比例,实现全覆盖,让现场检查为新股上市背书,让每一家上市公司都能成为投资者信赖的诚信公司。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