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某知名医学专家AI合成视频事件引发公众对AI造假风险的担忧。生成式AI虽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法律、伦理、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加强安全监管,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提高技术水平和国际合作是应对风险的关键。

近日,一位备受瞩目的医学专家在网络视频中意外“被带货”,后经证实,该视频实为AI(人工智能)合成,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公众对AI造假风险的深切忧虑。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国内外最热门的AI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和高度的交互性,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然而,这一新生事物在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法律规范、伦理道德、社会安全及公共治理等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数据的不完备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产生错误、偏见和歧视性内容。另一方面,对个人数据和公共数据的过度搜集,以及技术的非法和恶意使用,都可能引发严重的侵权和网络安全问题。

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从数据搜集、算法设计到内容生成的全链条进行监管,建立数据规范机制,消除算法偏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精准的监管机制,以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

此外,促进政府、企业、研发人员和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形成监管合力也是关键。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企业应强化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研发人员需提高法律和安全意识;公众则需提升AI素养,增强智能安全风险意识。

在技术层面,我们还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大模型质量,利用AI技术进行安全风险预警和监测,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国际安全监管共识,共同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全球性安全挑战,推动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