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达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显示,我国五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TLAC达标工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等途径,稳步推进TLAC达标要求,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其中专栏文章指出,我国五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在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达标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根据报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需在2025年初满足TLAC第一阶段要求,交通银行则需在2027年初满足第一阶段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成为主要途径。2024年5月和8月,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分别发行了TLAC非资本债券,吸引了境内外多类投资者的积极认购。此外,交通银行TLAC债券的发行也在稳步推进中。
平安证券的测算显示,以2024年一季度数据计算,五大行的TLAC缺口很小。当存款保险基金按2.5%上限计入TLAC时,只有交通银行存在TLAC缺口,规模为793亿元。当存款保险基金按3.5%上限计入TLAC时,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存在TLAC缺口,规模分别为217亿元和1665亿元。
TLAC框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成果。2015年,G20批准确立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TLAC要求。发达国家的银行需在2019年初和2022年初分别达到风险加权资产的16%和18%的TLAC要求,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则延后6年达标。我国的TLAC框架对标国际标准,同时立足国内实践,由一系列制度规则构成。
TLAC工具包括银行资本和具有损失吸收能力的合格债务工具,如TLAC债券。TLAC债券需满足特定条件,如剩余期限1年以上,能够减记或转换为普通股等。此外,满足特定要求的处置基金也可计入TLAC。截至2023年末,国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平均TLAC风险加权比率为30.1%,其中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银行平均TLAC风险加权比率均超过30%,而日本最低,为25.8%。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探索创新,借鉴国际同业经验,以最小成本稳步推进五家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如期达标。同时,以补充TLAC为契机,指导银行提升资本实力、损失吸收能力、经营水平和风控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