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成为2024年科技热门话题,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为量产元年。尽管行业好消息频传,但大规模量产仍需时日。人形机器人已在多个场景落地,价格进入10万元以内,政策端和产业端均在加码支持产业发展。

新华财经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杜康)2024年,人形机器人无疑是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年度人工智能大会上,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十八金刚”惊艳亮相,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宣布小规模量产计划,售价更是降至10万元以内。华为、英伟达及多家车企也纷纷跨界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

据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然而,尽管行业好消息频传,包括波士顿动力发布Atlas最新视频、国内众擎机器人推出新品PM01、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复杂地形行走视频发布等,但大规模量产仍需时日。

记者采访了解到,人形机器人已在服务业迎宾导览、汽车制造工业等场景落地,但距离大规模量产仍有“一两步”之遥。行业头部企业对2025年量产持保守态度,认为仍处于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处于发展起步期向小规模量产过渡阶段。

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产业在2024年实现了显著进步,从“站起来”“走起来”到“说起来”“跑起来”,年底又在研究如何实现“自然步态”。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同时,下游需求方开始对人形机器人产生兴趣,更多零部件厂商进入行业,上下游资源加速聚拢。

从小规模量产到大规模量产的关键在于是否落地了“标志性场景”,即产品能否让客户用得起、用得好。目前,人形机器人已在服务业迎宾导览、汽车制造、特种行业等场景落地,但仍需结合大模型实现端到端的通用泛化能力,解决不同场景的真实痛点。

价格方面,人形机器人售价已进入10万元以内,如宇树科技G1量产版机器人售价9.9万元起,众擎机器人PM01发售价8.8万元。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形态各异,价格浮动区间较宽,但价格已不再是阻碍大规模量产的最大因素。

展望未来,政策端和产业端均在加码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重庆、安徽、杭州等地已发布相关政策措施或行动规划,上海也提出要创建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端方面,核心零部件成本需进一步降低,具身智能水平需不断提升。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市场体系总监杨正叶表示,高精度传感器、新材料、一体化设计、长续航能力电源等将是明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关注重点。同时,具身智能水平的提升将是最大亮点,有助于拓展应用场景并降低成本。

整体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玩家,生态不断完善。行业期盼着人形机器人在接下来有“标志性”应用场景真正闭环,届时行业发展将会大大提速。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