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的代表,承载着各级政府的厚望,并引发了全方位的热情释放。然而,在承认其革命性改变的同时,也需尊重行业规律,推动其真正融入各行各业。本文探讨了低空经济的发展历程、挑战与机遇。

从十多年前的概念萌芽,到如今被确立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低空经济已迅速崛起,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承载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厚望,预估体量将达到“万亿级”,并引发了从政策导向到产业生态构建,再到资本业态的全方位热情释放。

低空经济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度,还激发了各类参与者的积极行动。未来飞行器产品的不断涌现、多元化场景应用的探索、巨量资本的涌入,以及各级政府的政策出台,共同推动了这一领域的迅猛发展。然而,在承认低空经济将带来革命性改变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行业规律,通过改造传统业态,推动低空经济真正融入各行各业,实现市场规模的壮大。

虽然低空经济并非新概念,但近年来围绕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中央到地方已推行了多项改革和扶持政策。然而,相较于民航业的发展速度,通航产业的发展仍显缓慢。国务院在2016年出台的指导意见中,将通航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然而,根据最新发布的《202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尽管通用航空企业数量、机场数量和飞行小时数均有所增长,但相较于无人机等新兴通航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通航产业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新兴通航产业的崛起,不仅为传统通航产业带来了挑战,也为中国企业在“低空”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新兴航空制造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等特点,呈现出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低空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大浪淘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路势力纷纷涌入,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坚持到最后。对于通用航空产业以及低空经济而言,能否抓住机遇,成为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将是决策者、管理者和参与者的共同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新一轮低空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渐建立起产业生态、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等方面的基础,同时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也在迅速创造出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环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下辖的全新机构低空经济发展司的成立,更是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然而,低空经济的发展仍需注意避免盲目跟风。通航产业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的耐心产业,低空经济更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经济。在拓展应用场景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新兴通航产业的发展,也要深入挖掘传统通航产业的潜力,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

实际上,无论是传统通航还是新兴通航,关键在于应用场景的拓展。传统通航具有产业链成熟、技术保障体系完善等优势,而新兴通航则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通过传统通航业务的拓展和商业模式搭建,可以为新兴通航业务建立市场基础,同时激发传统通航的市场潜力。

在低空经济的新一轮热潮下,越来越多的传统通航企业开始尝试拓宽应用场景。例如,上海新空直升机有限公司试点运营了上海浦东至昆山城市航站楼双向空中的士载客服务,为商务出行的旅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选择。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直升机运营商开始尝试短途接驳服务,这些尝试不仅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传统通航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