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发布
AI导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联合发布《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揭示长江经济带城市在自主引才支持度方面的显著差异,提出优化人才政策环境的建议。
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课题组发布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钱明辉、应芷安、潘菲;界面新闻/界面智库:崔宇、毛盾、王玉
2024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界面新闻/界面智库共同启动了“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科学评估不同区域的“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水平,揭示各地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各地政府制定人才政策提供实用且有针对性的参考。
课题组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政策精神,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从政策广度、政策力度和政策效果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全面综合的“人才友好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爱才友好度”“育才友好度”“引才友好度”“用才友好度”和“宜才友好度”等五个一级指标,以及32个二级指标。
在探究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引才友好度”时,课题组对“自主引才支持度”这一二级指标进行了深入评估。自主引才支持度主要考察城市人才政策中是否包含针对企业引才工作的补贴支持和授权企业自主认定人才等内容。
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在自主引才支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近30%的城市未出台针对企业自主引才的相关政策,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之下,东部地区城市表现积极,18%的城市既授权企业自主认定人才,又提供引才补贴支持。
从地理区域看,东部地区城市在自主引才支持度上占据优势,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从城市规模看,中小城市在针对企业开展引才工作的补贴支持方面覆盖率最高,达到70.1%,而特大超大城市的覆盖率相对较低。此外,在授权企业自主认定人才方面,东部地区城市同样表现突出,而中西部地区仅有不到3%的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
以苏州为例,苏州支持高技能人才密集、技术实力较强的规模以上企业自主开展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工作。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企业精准选拔人才,还能促进人才快速成长,进一步激发企业人才潜力。
课题组建议,中西部地区应拓宽企业的自主权限,支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市场需求和人才现状灵活制定引才计划。同时,各地政府应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优化人才政策环境,推动形成人才与企业的共赢局面。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