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加速布局具身智能领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AI导读:
多家车企积极布局具身智能领域,包括比亚迪、特斯拉等,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数千亿美元,车企在研发、生产、应用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加速推进具身智能商业化进程。
继飞行汽车成为科技热点之后,具身智能正逐渐成为车企的新宠儿。近日,比亚迪内部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已正式成立具身智能相关实验室,专注于该领域的研发,当前主要聚焦于技术储备。
比亚迪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不仅限于成立实验室,还通过官方公众号“比亚迪招聘”发布了专场招聘信息,招募高级算法工程师、高级结构工程师等关键岗位,旨在打造强大的具身智能研究团队。
比亚迪并非孤例,据公开资料统计,国内已有近10家车企明确表示将进军具身智能赛道,包括长安、广汽、奇瑞、小鹏、小米、蔚来、理想等知名企业。高盛和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的预测均显示,该市场未来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具身智能,作为具有物理实体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够以类人感知理解物理世界,并据此进行交互和学习进化。其产品形态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还包括轮式、四足等多种形式。由于其与汽车行业在研发、生产、应用方面的天然相似性,具身智能已在汽车行业中掀起了一股热潮。
市场前景广阔,车企纷纷加速布局。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演讲中预测,未来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机器人可能只有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三种。特斯拉率先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其Optimus项目备受瞩目,已成为特斯拉的重点业务之一。而国内车企如广汽集团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批量生产。
造车新势力同样不甘落后,小鹏、小米等已发布相关具身智能产品,并积极推进其商业化进程。例如,小米的人形机器人CyberOne已在自家制造产线上分阶段落地,而小鹏的AI人形机器人Iron则已在广州工厂参与汽车生产流程。
车企布局具身智能的底气在于其能力的高度复用。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应用,车企都具备天然优势。其强大的自主研发体系、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使得车企在具身智能领域能够迅速取得突破。同时,业内普遍认为,车企在具身智能领域可以部分复用工业和自动驾驶领域的能力,从而加速其商业化进程。
然而,对于车企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进展,也有业内人士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虽然车企拥有强大的财力和技术储备,但落地速度未必能赶上专业的机器人企业。因此,车企在布局具身智能时,需要谨慎考虑市场和技术风险。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