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竞相布局具身智能,科技革命蓄势待发
AI导读:
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等车企纷纷成立具身智能相关实验室,并发布相关招聘信息。高盛和花旗银行均对人形机器人市场持乐观态度。车企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底气十足,得益于其在工业和自动驾驶领域的能力高度复用。
继飞行汽车之后,具身智能成为了车企们竞相追逐的“新宠”。近日,据澎湃新闻记者从内部人士处获悉,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已悄然成立具身智能相关实验室,专注于该领域的技术储备。比亚迪官方招聘平台亦发布了针对具身智能研究团队的专场招聘信息,涵盖高级算法工程师、高级结构工程师等多个关键岗位。
比亚迪的动向并非个例。据统计,国内已有近10家车企明确表示将进军具身智能赛道,包括长安、广汽、奇瑞、小鹏、小米、蔚来、理想等知名品牌。高盛和花旗银行均对人形机器人市场持乐观态度,预测到2035年和2050年,该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540亿美元和7万亿美元。
具身智能,作为拥有物理实体的人工智能系统,其能以类人感知理解物理世界,并据此行动交互,同时具备学习进化的能力。其应用形态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还包括轮式、四足等多种形式。在具身智能的广阔前景以及其与汽车行业在研发、生产、应用方面的天然相似性驱动下,汽车行业已掀起一股具身智能热潮。
英伟达CEO黄仁勋预言,未来能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机器人可能仅有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三种。特斯拉率先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其Optimus项目备受瞩目,已成为特斯拉的重点业务之一,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大规模量产,并降低成本至2万美元以下。Optimus已具备在复杂地形行走的能力,且自由度高达22个,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
国内车企亦不甘落后。广汽集团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在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也发布了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规划或技术。造车新势力小鹏、小米亦纷纷发布相关具身智能产品,其中小米的CyberOne和小鹏的Iron均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应用潜力。
车企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底气十足。得益于在工业和自动驾驶领域的能力高度复用,车企在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均具备天然优势。大模型使人形机器人具备了多模态交互能力和适应多场景的泛化能力,而车企强大的自主研发体系和工业能力则能有效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加速商业化进程。同时,车企拥有大量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为具身智能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对于车企具身智能的进展,也有业内人士持谨慎态度。某车企研究院工作人员表示,车企往往是抱着先占位的考虑进入新赛道,落地速度未必能赶上机器人企业。但无论如何,车企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或将掀起一场新的科技革命。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