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文章探讨了2025年政策导向下新型城镇化与县域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城乡融合与区域战略的关键任务,以及县城作为连接城乡节点的独特作用,提出了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发展型消费、软环境建设等建议。

2024年即将结束,新一年的政策导向不仅关乎城市的发展蓝图,更紧密联系着城乡居民的生活福祉。站在“十五五”规划的开端,如何续写“城”与“人”的和谐篇章成为关键议题。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新部署,2025年的9大重点任务中,“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被赋予了重要使命。相较于往年的要求,城乡融合与区域战略此次不仅被分别阐述,而且篇幅显著增加。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指出,这一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追求的现代化是全体国民共同富裕、城乡共同繁荣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尹稚也强调,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长期任务,不能急于求成。

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县城作为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被两次提及。会议要求“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尹稚认为,县城发展首先要具备产业,要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县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因为其承载的人口和创造的GDP,更因为其在粮食生产、边境守卫、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尹稚指出,城镇化率的指标重要性正在逐渐淡化。随着城乡双栖人口的快速增长,城乡界限越来越模糊。年轻一代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享受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正在缩小。因此,农民工对于落户的诉求也在下降,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在城市中找到稳定的工作,融入城市生活。

尹稚强调,要实现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和融入城市生活,需要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当前,农民工的培训教育计划仍然过于陈旧,与产业升级的需求不匹配。因此,需要大幅度提高和改变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标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地区大力普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在谈及如何发挥城镇化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时,尹稚指出,基础型消费已经基本饱和,下一步的消费增长空间在于发展型消费,特别是教育和医疗领域。政府需要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为中低收入群体减负,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尹稚还提到,政府投入应更多关注软环境建设,如提高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水平,而不是仅仅投入在土木工程上。县城应主动加入更高能级城市的产业圈,寻找自身的专业化定位,根据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发展,尹稚认为,随着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的建设,中西部地区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大城市也应转变发展方式,通过产业链和资本链的调控,将部分产业分散到周边地区,形成网络化的生态,实现共赢。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