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持续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助力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中国计划到2025年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3000亿元,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培育龙头企业、科技赋能和深化运输结构调整等措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矫月
1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透露,2025年将充分利用综合交通运输优势,预计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可达3000亿元,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提供坚实支撑。
近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负责人在2024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指出,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持续下降,预计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将降至14.1%左右,相比2004年的21.3%下降了7.2个百分点,彰显了我国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的显著成效。
物流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连接着生产与消费,降低物流成本对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持续推动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呢?
首先,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政策保障。2024年以来,《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相继出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为降低物流成本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其次,加速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增强物流市场主体实力。截至目前,我国A级物流企业数量已超过1万家,在航运、航空、铁路、快递、供应链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这些企业已从传统的运输、仓储服务向现代物流转型,未来还需进一步向供应链服务升级,通过优化产业组织方式,提升生产性服务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再次,科技驱动物流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物流业的深度融合,为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龙头物流企业正利用自动分拣系统、无人仓、无人码头等先进技术装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同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
此外,深化运输结构调整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推动公路货运市场治理和改革,因地制宜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等运输方式转变,以价格为导向推动运输结构调整。
为了打通多式联运中转、装卸以及信息互通等关键环节,物流业还需加快构建统一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和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供应链各节点的实时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优化物流资源配置,进一步降本增效。
推动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将深刻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