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域成经济增长新引擎,半导体与消费电子备受瞩目
AI导读:
中国经济转型中,科技领域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政策支持与产业引导下,半导体与消费电子等行业备受瞩目,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本文深入分析半导体自主可控趋势、国产化率提升、消费电子复苏及AI驱动创新等关键议题。

制图:卿子秀
大科技展望:中国经济转型中,科技领域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政策支持与产业引导双重作用下,2025年A股市场,科技主线备受瞩目,特别是半导体、消费电子等行业,在经济转型、全球竞争加剧、政策扶持等多元因素驱动下,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
半导体:自主可控,长期主线
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被视为中长期投资的关键。地缘风险加剧,促使各国重视供应链安全,中国半导体自主可控趋势明显,将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市场份额大幅提升。SEMI预测显示,2024至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分别增长3%和15%,中国半导体产业正逐步走出下行周期,迎来更快增长。
国产化率方面,我国晶圆制造、半导体设备等环节仍存在挑战。但自主可控需求迫切,补短板意识显著增强。随着国内晶圆制造规模扩大,将加速上游设备、材料等环节的国产化进程。2024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迎来景气回暖,中国集成电路产量与进出口额均实现显著增长,为行业并购重组奠定坚实基础。
分析师指出,半导体行业强者恒强,并购重组有助于资源整合,形成规模效应,提升竞争力。同时,半导体企业研发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新政支持未盈利资产并购,将进一步助力龙头企业高效并购优质资产。
设备:自主可控,未来主旋律
半导体设备板块呈现“高景气+强催化”特征。2024年前三季度,核心标的营收保持高增长。自主可控成为板块主旋律,市场流动性释放,推动每股收益和市盈率双重提升。未来,复苏和先进工艺突破将成为两大主线,建议关注下游先进工艺良率提升和低国产化率的“卡脖子”设备突破。
国内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收入与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但仍需与海外巨头竞争。产业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企业资本开支同比下降,但国内设备企业收入保持稳健增长,国产化率达到16%。展望2025年,中国设备企业预计仍将保持强劲收入增长,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材料:国产化率提升,迎来新机遇
对比2022年与2024年数据,我国半导体国产化率在部分领域有所提升,但仍面临挑战。国家大基金与各地专项基金持续助力,二期更关注设备、材料等上游产业链。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超3440亿元,预计将继续支持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加速国产化率提升。
半导体材料行业分为晶圆制造与封装材料两大部分,随着AI、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需求复苏,半导体产业迎来上行周期。中国大陆作为全球第二大半导体材料市场,国产化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中国大陆晶圆厂积极扩产,国产厂商迎来更多导入机会。
分析师指出,半导体材料行业有望迎来周期上行与国产化率提升的双重机遇,建议关注各细分赛道龙头及稀缺国产化标的。
消费电子:AI驱动,创新发展
消费电子行业在市场需求回升、创新升级加速下,出现复苏迹象。当前,行业正处于AI驱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期,未来伴随新产品发布与应用落地,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空间。行业复苏或为企业带来较大业绩弹性,建议关注PCB、自动驾驶、算力等领域。
PCB方面,随着消费电子回暖、汽车电子业务订单增加、AI技术创新驱动竞争力提升等,PCB行业需求或迎来拐点。铜箔、覆铜板等细分领域也将受益于消费电子、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发展。
自动驾驶方面,政策法规推动并规范自动驾驶产业加速发展,技术创新与自动驾驶结合日益紧密。随着自动驾驶渗透率提高,智能座舱、车载摄像头、SoC等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将持续受益。
算力方面,随着国内AI大模型能力升级,算力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算力自主可控势在必行,国产算力产业链有望持续景气。建议关注国产算力相关环节,如服务器、算力芯片、通信网络及电源等。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