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显示,2023年末对3936家银行机构评级结果显示,我国银行机构整体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大型银行评级较好,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风险,央行将强化硬约束早期纠正。

中国人民银行于12月27日正式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该报告通过专题形式详细披露了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2023年末,央行对全国范围内的3936家银行机构进行了全面评级,结果显示我国银行机构整体经营状况稳健,风险水平总体可控。

这3936家参评银行涵盖了24家主要银行和3912家中小银行。评级体系将风险从低到高划分为11个级别,其中D级代表机构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而8~D级则被视为高风险“红区”。

从机构类型来看,大型银行的评级结果普遍较好,而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则面临一定的风险挑战。在24家主要银行中,有1家被评为1级,11家为2级,7家为3级,3家为4级,2家为5级,这些银行的资产规模占全部参评银行的73.78%,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小银行中,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及直销银行的评级结果表现优异,分别有95%和81%的机构位于“绿区”,且无“红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次之,68%的机构位于“绿区”,但也有11%的机构落入“红区”;而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在“红区”的比重较高,尽管其资产规模占比较小。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金融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湖北、浙江、西藏、上海、山东、青海、江西、江苏、福建等9个省区市辖区内无“红区”银行,另有14个省区市的“红区”银行数量维持在个位数水平。

央行根据评级结果实施分类分段管理,并强化了硬约束早期纠正机制。对于“红区”机构,央行采取了多种早期纠正措施,包括“一对一”通报、约谈高管、下发风险提示函和评级意见书等,以引导金融机构自我修复、化解风险。目前,已有19个试点省份开展了硬约束早期纠正试点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于非“红区”机构,央行则按照“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原则,开展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置潜在风险。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图片链接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