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债审核放权加速发行,推动经济回稳
AI导读:
国务院下放专项债券项目审核权限,广东、江苏等10省份和雄安新区成为首批试点,旨在加速专项债发行进程,推动经济回稳。同时,加强专项债监管问责力度,防范风险。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稳增长的关键政策工具,其规模已逼近4万亿元。然而,今年上半年发债节奏偏慢,影响了其效应的发挥。为此,国务院在专项债审核方面给地方放权,旨在加速发债进程,充分发挥专项债资金在稳投资、补短板、促消费方面的作用,推动经济回稳。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亮点之一是下放专项债券项目审核权限。广东(含深圳)、江苏、山东(含青岛)、四川、浙江(含宁波)、北京、上海、福建(含厦门)、湖南、安徽以及河北雄安新区被选为首批专项债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地区。这些地区滚动组织筛选项目清单,报省级政府审核批准后,无需再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核,可直接组织发行,并同步备案。
财达证券副总经理胡恒松表示,专项债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有助于经济大省发挥更大作用,增强地方自主选择权,提升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对稳定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具有积极影响。
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节奏明显慢于去年,部分原因归于项目审核偏慢。专项债项目审核流程复杂,需经过地方财政和发改部门、省级发改和财政部门以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多层审核。随着经济增长压力加大,专项债额度快速增长,2024年新增专项债额度高达3.9万亿元,导致项目数量庞大,审核压力增加。
为了提升专项债发行效率,国务院对专项债审核机制进行了优化,允许上述10省份和雄安新区开展“自审自发”试点。雄安新区因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而入选,其他10个省份则因专项债管理基础好、经济体量大而入选。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分析指出,这些省市在2024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占全国的58%,且发行进度明显快于其他省份。在“自审自发”模式下,这些省市的专项债发行无需再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核,提高了发行和使用效率。
对于非试点地区的21个省份,《意见》也明确了优化措施。对于已通过审核且需要续发专项债券的在建项目,无需重新申报,可直接安排发行。同时,建立“常态化申报、按季度审核”机制,各地专项债券项目经省级政府审核批准后,依托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信息系统常态化报送。
随着审核机制的优化,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也将加快,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一些省份已经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发债计划,其中包括新增专项债券,最快在1月发行。多位专家预测,2025年部分新增债务限额已提前下达至各省市,这将有助于地方尽早发债稳投资补短板,促进经济回稳。
同时,为了防范风险,专项债监管问责力度也将加大。对于新发生违法违规使用专项债券资金问题的试点地区,将进行限期整改或停止试点。财政部将加强跟踪检查,定期核查专项债券使用情况,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惩戒,并公开通报典型案例。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