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但个别地方盲目追求“越绿越优”,夸大“光伏+”作用。专家指出,荒漠化防治需遵循科学规律,量“水”而行,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应强调较长时间尺度下荒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适应性、可持续性。

“光伏+治沙”“光伏+生态”“光伏+粮食”“光伏+牧草”“光伏+中药”等创新模式近年来在我国荒漠化防治中崭露头角,成效显著,赢得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个别地方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盲目追求“越绿越优”的现象,违背了科学规律,夸大了“光伏+”的作用。

中科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指出,将“绿”作为荒漠化防治的唯一成效指标是不合理的。在荒漠化地区大规模推广“光伏+”模式需要谨慎,应遵循旱区水—粮食—生态纽带关系的客观规律,借自然之力,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近20年来,中国和印度是全球变“绿”的主要贡献者,但中国森林和农田的贡献比例有所不同。农田变“绿”往往需要通过灌溉和化肥施用,大幅增强了土地利用程度。然而,这种变化也可能对水资源造成压力。

11月28日,新疆于田县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标志着我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专家提醒,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新时期的“三北”工程需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等专家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撰文指出,中国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已经得到基本遏制,但荒漠化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荒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处理好“人—水—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水是第一约束资源和环境条件。

近年来,中国北方陆地水储量呈减少趋势,地下水匮缺是主要影响因素。荒漠化地区开展的大规模植被绿化也会对陆地水储量产生影响。因此,仅靠“绿”作为荒漠化防治的成效指标是不合理的。

同时,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也给荒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气候变化下,中国干旱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恢复力在近年来有所下降,暗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此外,全国两会期间的一份提案指出,沙戈荒基地多采用“光伏+生态修复”模式,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收益,但长期水资源和生态风险尚未引起关注。沙戈荒基地大部分处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其持续发展面临水资源硬约束和气候变化适应挑战。

专家们表示,在荒漠化地区,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量“水”而行,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同时,需要开展科学研究,突破认知局限,借自然之力,让自然做功,实现荒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10年,荒漠化区域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总目标。这需要强调较长时间尺度下荒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同时,需要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将新认知、新成果尽快在科技创新高地上推广应用。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年39卷第12期)

气候变化下中国干旱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恢复力在近年来有所下降。摄影/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