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深圳发布《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V1.0)》,标志着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步入标准化轨道,为深圳角逐“低空经济第一城”增添新动力。预计到2026年,深圳将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覆盖四大领域。

发展低空经济,深圳再次迈出重要步伐!12月25日,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次全体会议成功召开,会上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与市场监督管理局携手发布了《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V1.0)》。此举标志着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步入标准化轨道,为深圳角逐“低空经济第一城”增添了新的动力。

标准体系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此前,苏州也发布了低空经济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国际标准化专家卢海英指出,标准化是低空经济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有助于规范技术、提升兼容性,并推动创新与国际市场准入。

《指南(V1.0)》通过引入“四张网”——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为低空经济打造了一个开放统一的基础设施支撑框架。该指南以应用场景为导向,融合了航空、地面交通、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多领域标准,既满足了当前行业需求,也为未来新场景、新技术的接入预留了足够的扩展空间。

低空经济发展离不开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空域管理、场景搭建等多个方面。《指南(V1.0)》根据行业管理现状、产业结构特性及参与要素构成,将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划分为基础与通用、制造与准入、低空飞行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空域管理、低空协同运行与飞行服务、场景应用、配套与保障八大一级子体系。

其中,“低空飞行物理基础设施”子体系对应“四张网”中的设施网,涵盖场地技术要求、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指南等,为低空物理基础设施的规范化建设和运营提供指引。“空域管理”子体系则涉及空域分级分类、划设与调整、使用、评估及保障等多个方面。“场景应用”子体系则涵盖了载人、载物、培训、文旅消费、应急救援、高层建筑消防等多个业务形态,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管服能力支持。

卢海英强调,未来应重点发展低空经济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助力中国企业通过标准化实现全球化布局,并呼吁更多机构与专家加入国际标准化工作,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的繁荣发展。

深圳正加速构建系统化的低空基础设施体系。目前,深圳已建成超400个低空起降设施点,预计到2026年将建成1200个以上,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社区配送及城市治理服务四大领域。近年来,深圳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覆盖低空产业全链条和全业态。此次低空经济标准体系的发布,被业内视为深圳低空经济标准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